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

回望2021·上海 新征程开新局 奋力书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华章

2022-01-05     人阅读


1641345420210445.jpg

静安区社区救助顾问走访困难家庭。

1641345420662225.jpg

松江区将5G云诊室“开”到养老院,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市级三甲医院专家的“面对面”诊疗服务。

1641345421961449.jpg

闵行区莘松社区长者食堂引入智慧助餐系统,老人就餐更便捷。

1641345421281932.jpg

2021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1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代表进行集体宣誓。

1641345421913102.jpg

长宁区社会组织举办党史学习教育“红色记忆追寻”骑行活动,引导党员在骑行活动中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增进对百年党史的深刻理解。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2021年,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上海民政系统积极应对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挑战,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绘就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工笔画”,唱响基本社会服务便民利民“交响乐”,把为民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2021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年初推出的解决“一老一小”民生难题的7项 “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提前、超额完成——新增养老床位5084张,改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03张,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1家,建成老年助餐服务场所201家,完成5718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累计向150万人(次)老年人提供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服务,累计为326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监护缺失儿童提供支持服务。

潮涌海天阔,扬帆正当时。迈向新征程的上海民政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奋勇向前,持续谱写“十四五”上海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主动作为,敢于担当

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补短板、强弱项,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

上海市进一步织密养老服务网络,各区、各街(镇)结合“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布局,依据街(镇)老年人口密度和面积,科学布点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更加注重功能整合,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度。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适老化改造项目面向全体老年人,统一改造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流程、优化项目清单,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负一点”的资金分担机制,对困难、高龄、独居等家庭实行梯度补贴政策,老年人还可根据个性化需求、爱好和房屋特点进行定制化的方案设计和施工。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通过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应用培训和帮办服务,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探索困境儿童监护服务新模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按照“一人一方案”为困境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长期服务,积极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关爱、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惠民生、促发展,在民生领域用好创新科技

上海市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助力老年人享受智能化发展成果。开展“养老院+互联网医院”试点,创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通过组织互联网医院和农村养老机构对接,构建全流程闭环医疗服务流程,探索形成“医院上门免费初诊,老人院内远程就诊,线上看病送药到院,线下转诊便捷服务”的服务模式。依托各区现有的应急呼叫“一键通”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家庭自付费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为老服务一键通”典型应用场景建设,通过与健康云、申城出行等市级挂号、打车服务平台的资源对接,满足老年人挂号、打车等高频需求。大力推广智慧社区长者食堂,全方位提升老年人助餐体验,如运用感应餐盘、刷脸支付、无感支付、电子标签展示等提升用餐便利。推广应用上海“敬老卡”结算系统,实现助餐补贴精准发放,通过膳食营养、用餐记录等大数据分析为老人推荐特色餐食,推广应用食品可追溯系统确保用餐安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创新社会救助模式

2021年,上海市不断完善兜底保障制度,对困难群众的保障更加有力;持续推出便民举措,救助事项实现“全市通办”“一网通办”。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民政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提出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把关心关爱送到群众开口之前。在街(镇)、村(居),设置社区救助顾问点,配备救助顾问,为困难群众分析现状、诊断问题、提供指引、申请政策、链接资源。加强数字化赋能,以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为抓手,建设线上找人应用平台,强化困难群众数据集成,通过多部门标签数据“精准画像”,构建救助政策与困难群众的智能匹配模型,依托大数据加强监测预警,寻找困难群众,及时主动推送政策。注重资源统筹对接,分类实施“政策助人”。对符合政策的对象,及时核实情况并协助办理救助。对确有一定困难但尚不符合政策,或政策救助后仍需要帮助的,有效对接社会组织救助项目、社会各界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等资源提供帮助。对目前不符合救助政策规定和社会帮扶条件的,纳入监测预警,长期关注关怀,一旦监测对象或其家庭情况发生变化,触发救助条件时,第一时间启动预警并及时跟进救助。

精准发力,持续推进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数字化转型,推进基层减负增能

上海市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积极牵头推进“社区云”系统建设,实现全市6000多个村(居)全覆盖。建设社区主题数据库,以市公安局实有人口库为基础数据,由村(居)干部协助开展人口数据维护,形成“社区云”人房管理的基础数据库,汇集2438.7万名社区居民、1079.1万间社区房屋的基础数据,形成管理和服务标签库。创新推进应用场景建设,针对社区需求,建设加装电梯、文明养宠等各类应用场景,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线上精准政策咨询,支持鼓励各区、街(镇)个性化开发村(居)干部爱用、社区群众受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十五分钟生活圈”、徐汇区“社区法律服务”等。创新丰富管理功能科技支撑,提升智能化治理水平,如“接待走访”模块添加图片扫描功能和语音转文字功能,方便基层在走访中快速记录;“问题处置”模块为村(居)提供常见的近80个社区治理问题,便于后续区、街(镇)统计分析。创新搭建居社互动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实名实户认证体系”,打造社区内部交流线上平台,村(居)干部可发布通知、征求意见,与村(居)民沟通互动,村(居)民也可对社区事务发表意见、讨论协商。针对村(居)民提出的问题,村(居)干部及时回应并予以解决。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持续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在社区新基建、社区微更新等民心工程推进过程中建立居民全过程参与机制,让居民的事由居民议、居民办、居民管,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其中,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涵养社区公共精神,建立社区公共秩序,共同建设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区共同体。创新发挥民政协调推进社区治理的平台作用,民政作为社区新基建建设牵头部门,牵头16个区及21个职能部门制定上海《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完善市区及跨部门工作机制,推进“挂图作战”,将市级委办优质建设资源汇编成“资源包”,供试点示范社区按需申请。创新民心工程中的民主协商工作机制,将参与式社区规划、社区新基建、加装电梯纳入社区协商议题,通过村(居)民会议、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居民区联席会议,以及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会议等,对建设项目、点位选择、资金方案等重点内容开展议题征询和民主协商,充分吸收居民意见建议。创新搭建社会共联共创支持平台,指导和依托社会组织设立“美好点亮家园”专项基金,以“推动公众参与、构建美好社区”为目标,资助参与式社区规划试点示范项目,支持社区规划师专业人才库建设,促进参与式社区规划理念推广。

规划引领,依法保障

优化社会服务供给

高标准引领,绘制“十四五”发展蓝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市民政局认真组织,经过部署启动、专题研究、草拟初稿、专题汇报、意见征询、规划衔接等环节,顺利完成规划编制工作。7月13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贯彻人民至上和人民城市理念,立足全人口民政、全区域民政的发展要求,全面系统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上海民政事业发展任务。明确到2025年,实现上海基本民生保障普惠均等,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活力,基本社会服务专业高效,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制度法规系统健全,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超大城市民政工作“上海模式”。《规划》设立了七方面任务,细化明确8大类35个重大事项,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量化指标,提出15项指标,覆盖社会救助、养老、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工作、殡葬等各民政工作领域,兼顾延续性和前瞻性,科学设定各项指标目标值。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上年度居民月人均消费支出比”不低于33%(“十三五”为32.6%);重残养护床位数从“十三五”末的5000张增加到7000张,优先解决18至60周岁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中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需求等,使困难群体能够更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推动地方立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自2021年3月20日施行以来,市民政局以贯彻实施该条例为主线、以市人大执法检查为契机,全面加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围绕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养老设施布局、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及扶持补贴、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收费等多个方面,配套制定24个文件,进一步突破了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如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本市“十四五”期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补贴标准;制定《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明确五类奖补项目,将符合条件的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纳入政策范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办法》,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协同机制,围绕养老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养老服务收费等重点领域出台具体监管措施,确保养老机构提供安全、放心、可靠的养老服务。《上海市慈善条例》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首次明确了慈善组织的认定、退出和清算机制,形成可进可出动态良性循环,促进慈善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回应社会关切,对个人求助行为进行规范;结合上海工作实际,设立了“社区慈善”和“慈善文化”专章,将上海慈善事业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予以固化;建立慈善事业综合协调机制,强化部门间联动协作,合力推动全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慈善信托设立双受托人和监察人制度,促进与规范并举,推进慈善信托发展。

积极培育,高质量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为落实民政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高质量发展上海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高质量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两个文件,明确十大主要任务。同时,加大宣传和指导,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申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迈出实质性步伐。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有社区社会组织5489家,占全市社会组织总数的32%,平均每个街(镇)达25家。此外,由各街(镇)备案在册的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共有2.89万个,参加人数60余万人。全市还不断升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编制发布2021版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推荐目录,鼓励和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目前,上海市社区普遍开展的居家养老、嵌入式养老、人口与健康促进、就业帮扶、社区规划等服务主要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担。

来源:中国社会报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