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

齐鲁壹点:老年人成为公益“新力量”

2021-08-26     人阅读


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关注养生、企盼延年益寿,还是游山玩水、足迹遍布海内外?是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还是发现自我、发展兴趣爱好?事实上,很多老年人有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一份关于老年人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的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39份。调查显示,老年人既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受益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

受访群体包容性强

在全部受访者中,男性占39.23%,女性占60.77%;在年龄分布方面,18岁以下占9.44%,19岁至35岁占16.81%,36岁至50岁占15.34%,51岁至65岁占30.09%,66岁及以上占28.32%,老龄以及准老龄群体的话题参与度较以往有明显提升。

受访者对老年人生活需求及状况的了解主要来自自身及家庭(66.96%)、社区邻里(56.34%)、社会服务中所见所闻(49.85%)、新闻媒体(45.13%)、家族长辈(43.36%)等。近半数受访者能在社会服务中获悉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及状况,这说明受访者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程度较高,往往对老年人从事公益志愿服务持较为开放、包容、理解的态度。

受访者注意到,身边老人日常活动往往以家务劳动(63.72%)、照顾家人(56.93%)、抚养孙辈(55.75%)、看书学习(55.16%)为主,以休闲娱乐(48.08%)和亲友聚会(47.79%)为辅,因此公益活动(56.64%)的吸引力、趣味性以及带给老年人的满足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积极走向社会

老年人退休后是否该满足于“宅在家里”的生活方式呢?超半数(53.39%)受访者持否定态度,29.21%的受访者认为应视具体情况及老人的意愿而定,仅有不足两成(17.40%)的受访者认为退休老人“宅在家里”更让人放心。

受访者普遍认为,多参与社会活动让老年人受益良多。在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回报方面,丰富生活占59.88%,活跃思维占56.64%,融入社会占54.57%,娱乐身心占54.28%,结交朋友占46.61%,贡献社会占46.02%,实现个人价值占44.25%,运用经验智慧占41.59%。同时,我们也发现,认为老年人需要通过参与社会活动重新就业(30.38%)、获得额外收入(24.78%)及排遣孤独(11.21%)的意见占比较低。这说明,老年人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功利心较少,更多的是希望晚年生活内容丰富且对社会有益。

老年人需要精神寄托

今年76岁的李海城,3年前做了结肠癌手术,他不仅没有意志消沉,反而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年轻的社区工作者怎么也不肯安排李海城值班。他就自己给自己“排班”,定时去社区大门口,陪其他志愿者站岗、工作。

李海城组织的剪报俱乐部(后更名为“艺术剪报研究会”)已走过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他四次修改剪报讲义,带领年龄从65岁至84岁的数十名成员将粗糙、随意的报纸收藏,整理成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艺术化的剪报作品,组织成员参赛、参展,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很多老年人通过长期的学习、交流、切磋,已成为社区剪报活动的骨干,进一步丰富了社区老年群体的文化休闲生活。

大家担心李海城的身体,怕他上讲台辛苦,组织展览劳累;他也担心其他老人的健康状况,通过为老会员颁发“名誉会员证书”的形式,委婉建议高龄老人视身体条件、天气条件等因素有选择地参加俱乐部活动。“近些年一共给8位老同志发了证书,可到目前为止,他们每次都拄着拐杖坚持来(参加活动)。老同志说:(要是)一个星期听不见你的声音,就感觉这星期过得无滋无味。”李海城表示,组织公益活动让自己在退休后获得社会认可、彰显人生价值,而参与活动的老年人也因此获得了精神寄托。生命的长度或许有极限,但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可以不断开拓,这也是老年人从事公益志愿服务最好的收获。

与社区公益适配度高

在此次调查中,受访者“盲猜”当前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比例,大多“预测结果”过于谨慎,比较集中的答案是“极少”“10%”和“30%”,另有18.88%的受访者选择了“20%”,选其他比例的受访者占比偏低。根据2015年进行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45.6%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这个数据较2000年的38.7%已有大幅提升,而正在进行的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可能将再次刷新老年人公益参与率的数据。不只在天津,老年人对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热情高涨,在全国,老年群体也正在大踏步地迈进社会生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老年人适合参加哪些社会公益活动?在占比最高的社区公益活动中,老年人通常被认为比较擅长居民议事(48.67%)、社区管理(48.08%)、青少年教育(46.61%)、环境监督(42.77%)及民事纠纷调解(39.82%)等方面的公益志愿服务。同时,老年人对养老帮扶类公益活动(33.63%)的参与度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个案采访显示,老年人对养老事业关注度高,参与此类公益活动的意愿也非常强烈。

“为老服务”让生命闪光

居住在南开区华苑天华里社区的张洪池每月都要组织公益演出、参与为老服务。2007年从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退休后,他就报名老年大学的乐器课程,学习吹奏葫芦丝,结识了很多本地葫芦丝爱好者。此后,他开始参与公益表演,包括到部队慰问战士,到企业、社区进行慰问联欢,在商业街区开展“参军光荣”公益宣传等等。

从2013年开始,张洪池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们开始为养老机构、高龄老人提供文艺志愿服务。他们自备演出服装、道具,借助养老机构的场地进行表演。“通过志愿服务,我们加深了对养老事业的感受和认识。我结识了许多住在养老院的住养老人,这些老人中有老军人、老干部、老教授、老艺术家……我常常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深入交流、受益匪浅。通过和助养老人、工作团队的长期接触,我深深感受到养老事业的责任与分量,这份工作既辛苦又光荣,全社会理应给予赞美和尊重。”张洪池先后创作了《志愿者之歌》《养老护理员之歌》《孝心颂》等诗歌作品,大受欢迎。

多年来,张洪池有意引导老年志愿者与青少年志愿者互动,还曾带自家晚辈一起探望、陪伴住养老人,帮助年轻人融入老年群体,为养老事业带来活力。新冠疫情居家隔离期间,他和志愿者们坚持“云慰问”,通过网络为住养老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平日里,他们也会利用空闲时间,去餐饮中心为住养老人包饺子,献上自己的爱心。通过长期、专注、有效的公益志愿服务,张洪驰所在艺术团体赢得众多荣誉。

老人做公益的优与忧

老年人做公益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能服务社会,但对老年人做公益的质疑声从未平息。调查中,受访者罗列了老年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优势与可能引发的问题。数据显示,受访者高度关注的领域,几乎都与年龄问题息息相关。

在老年人做公益的优势上,几乎全部选项都得到三成以上的支持率,其中包括耐心、热情、有时间、擅长调节矛盾、社会关系广阔、具备专业知识等;而在由此引发的问题方面,也存在对老年人固执己见、无法团结以及轻信他人而受骗、不小心泄露个人隐私等问题的担忧;此外,担心老年人资讯渠道不通畅的受访者未超一成,这说明在移动互联时代,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已越来越普遍和熟练,能够积极、顺畅地获取资讯,却未必能够分辨信息真伪、预见相关隐患。

让老年人放心做公益

如何确保老年人放心做公益?受访者认为,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应该充分考虑老年志愿者的意愿和需求,确保公益账目公开、透明(58.41%),提升对志愿者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57.23%),对慈善捐助活动加强后续监督、反馈(49.85%),不仅招募“菁英”也要吸纳普通老年人参与(44.54%),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年轻人加入(43.66%)。

中级社工师朱慧长期从事为老服务工作,也主持和组织了大量老年人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她看来,老年人参与公益事业主要有两方面“障碍”:在主观层面上,老年人面临身体机能下降等健康问题,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意出门,同时由于本身属于需要获得帮助的弱势群体,因此帮助他人的意愿和动机不够充分;从客观环境来看,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性质、动机不明的“伪公益活动”,如果老年人参加这些活动后发现上当受骗,也容易倾向于拒绝信任其他公益活动。

朱慧认为,想要鼓励老人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就要从正面引导,树立典型和典范,让老人看到、明确公益活动的可信度,在有典型示范、社工引导的基础上放心“做公益”。朱慧举例说,在天津市南开区航天北里社区开展的“爸妈食堂”公益助餐服务中,受惠的60岁以上困难老人和80岁以上空巢老人中约半数成了活动志愿者。“这个项目今年‘五一’启动。我们发现,很多爷爷奶奶会提前一刻钟来到食堂,帮工作人员摆餐具、分餐;他们还排了班,吃完饭留下来,和志愿者们一起洗碗收拾,把物品都归置整齐;有一位老年人原来是社区书记,她不属于服务对象,但还是每天来现场给大家分餐,帮我们做完工作她就回家吃饭去了。”朱慧介绍说,身体健康的老年群体对高龄老人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非常关注,很多人愿意参加相关技能培训,为身边的高龄老人提供基础服务,他们或将成为打通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的重要环节。

来源:齐鲁壹点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