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3 人阅读
中国建筑党员青年突击队奔赴疫情防控一线。
“香港青年抗疫突击队”的黄奕贤因为身材高大,经常需要弯下腰来服务市民。
母女携手抗疫,女儿为妈妈穿戴好防护服。
志愿者上门做核酸,登记信息过程中,收到小朋友送的画,小朋友们还为大白献上歌曲。
在福田区上沙社区管控区,95后外卖骑手罗在燕带着小伙伴成为了物资配送的志愿者。她们穿梭在社区的小街小巷里,重重防护服也遮掩不了青春风采与奉献热情。
这个春天,奋战在疫情防控战一线的,是千千万万的深圳志愿者。平时,他们是公务员、教师、学生、公司职工、外卖骑手、餐厅服务员、家庭主妇……当疫情来袭,他们披上红马甲,穿上防护服,就成了冲锋陷阵的战士。
这场疫情防控战中,一呼百应、一夜成军的志愿者大军,已不仅是登记注册的280万“红马甲”,而是每个挺身而出、守护家园的普通人,是一支自发自愿、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民间力量,是一支没有编制却又源源不断人员补给的志愿服务生力军。深圳这座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在疫情风雨的磨砺中更加闪闪发光。
这一切,都与这座城市深厚的志愿文化密不可分。深圳自1989年诞生中国内地第一个志愿者组织,从首倡 “志愿者之城”建设,到诞生全国第一批国际志愿者、全国第一家颁布“义工服务市长奖”……一个个坚实的脚印,闯出了一条属于深圳的志愿文化建设之路。
人人红马甲,满城玫瑰香。志愿文化,是这座青春之城的重要标识,是伴随着特区成长的城市内在DNA,也是通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精神力量。
追光 志愿者“一夜成军”折射出强大组织力动员力
疫情当前,志愿红成为最靓丽的城市色彩,志愿文化成为最可贵的城市标识。
面对疫情来袭,团市委第一时间发布推文,面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文章发出三小时后,文内所附的十个志愿者群全部“爆满”,“我报名!”“我请战!”微信群里此起彼伏的,是志愿者们的殷殷热情;
一批在深企业迅速响应团市委号召,递交“请战书”,组建“突击队”,奋战在医疗救护、物资保障、科研攻关、社区防控等疫情防控一线;
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号召,各级共青团主动向党组织请缨,迅速组建了1302支青年突击队共35603名成员,下沉福田、南山、宝安等重点区域,把青春的风采书写在抗疫的一线。
“亲爱的志愿者朋友,辛苦了!”今年3月5日第十七届“深圳志愿者(义工)节”上,团市委发表了《致全市志愿者的一封信》致敬“红马甲”们,又一次提振了一线抗疫志愿者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决心。
党建引领下的抗疫志愿服务模式在全市深入展开,由各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导成立相应抗疫志愿者组织,选拔志愿者带头人和工作骨干,在志愿服务组织中设立临时党支部,引导辖区内党员干部、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除此之外,不断完善的战时激励和表彰机制,让志愿者们更受鼓舞。团市委积极向团省委争取一批战疫专项评优表彰名额,激励为疫情防控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一步用好火线推优入党,战时表彰“两红两优”、授予“青年文明号”、评选“最美志愿者”等方式,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和集体投身抗疫工作的积极性,为前线青年鼓舞斗志、凝心聚力。
宝安区石岩街道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陈小娟是“最美巾帼志愿者”,也是“最美抗疫志愿者”。“作为一个有着十三年党龄的党员,我一定会听党话,跟党走,只要社会需要,我甘愿做一个小小螺丝钉,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组数据令人动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9万余人次参与防疫志愿服务,服务时长超过54.3万小时。全市已组建1349支青年突击队,3.7万余人投入疫情防控主战场。3月15日以来,深圳注册志愿者人数连续5天增长1万人以上。
听说横岗文体广场检测点缺人,退役军人、红星志愿队青年队长王小兵立即在群里招募,半小时就有13名退役老兵报名,面对种种问题,老兵们拿出了在部队时的状态,一样样协调,一点点解决。
市志愿者联合会直属热线组与调研组大组长汪克非,是一位服务时长超过30000个小时的老义工。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期间,她接听心理咨询热线电话1696个。
这种“现象级”的、一呼百应的志愿者现象足以证明,强大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就是一种众志成城、无坚不摧的巨大合力,而志愿精神,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与运行方式。
聚光 战疫中展现出强大感召力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对这一点,深圳志愿者很有发言权。
疫情之下,无旁观者,更无局外人。心怀感恩的深圳人都行动起来了!
“福田区哪里可以做义工,联系我。”理发师李杰的店因疫情停业后,他选择就地做起了志愿者;“我很感激他们,同时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深圳!”港籍志愿者刘爱君在隔离期间感受着志愿者无微不至的照顾,结束后第一天,她就选择加入志愿队伍;“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帮助深圳渡过难关,我们义不容辞!”大学生马子涵放弃假期生活,带着妹妹马卓玲投身志愿服务……
一大批老外志愿者更是“不见外”,来自意大利的卢卡在罗湖各核酸检测点宣传防护知识;来自墨西哥的索菲亚用流利的中文提醒居民扫码,看到外籍居民前来时,又会立即“切换”成“英文状态”;来自盐田区梅沙街道的丽娜说:“我对深圳有着深厚的感情,抗疫不分国籍,我愿为深圳贡献微薄之力。”……他们肤色不同,却因为共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而聚在一起。
问起当志愿者的原因,他们各有各的理由:“店停业了”“被封控了上不了班”“看到工作人员人手紧张很辛苦”“以前被别人帮助过,想回报大家”,但最终的理由也只有一个:“因为家就在这里”。
志愿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事实上和深圳长期沉淀下来的志愿者文化密不可分。
1989年9月,深圳团市委组织了19名热心人士组成义工队伍,开通“关心,从聆听开始”青少年服务热线电话,为遇到困难的来深创业者提供帮助,1990年4月,市志愿者联合会在深圳民政局注册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志愿者组织。
成立以来,市志愿者联合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秉承“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宗旨,传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互助理念,取得长足发展。如今,280万志愿者遍布全城,志愿者的规模数量与体制健全在全国都罕有可比。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其独特的人口结构是孕育志愿文化的土壤,陌生人之间的互助需求让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内心的需要。”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员徐宇珊表示。
40余年时间,深圳从3万多原居民发展为一个超过2000万管理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在全球都鲜有先例。当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城市,首先要面临与陌生人的社交需求,需要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伙伴,从这个层面看,志愿者组织当之无愧是一个最好的“通过关怀关爱他人而获得他人关怀关爱”的渠道。
正因此,志愿者成为了青年人寻求共同爱好、共同价值观的平台。志愿文化,始终与这座城市精神同频共振,将2000万孤岛连结为一座堡垒,将内生需求化作主动行动,也成为维系深圳移民城市的精神纽带。
闪光 为城市沉淀特殊的软实力竞争力
如果去审视深圳的志愿者发展史,人们会发现,城市的需求,就是志愿服务的发展空间。
从一开始由陌生人组成的热心队伍,到服务大型活动、成建制地充分发展,再到探索参与社会治理的各个专业领域,随着城市的发展,深圳的志愿工作正在为这座城市沉淀下特殊的软实力与竞争力。
许多人对于深圳志愿者的深刻印象,来自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正是在大运会后,深圳在全国首倡建设“志愿者之城”,志愿服务从规模到规范管理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深圳超大城市不断探索的治理创新中,志愿者在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巨大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萨拉蒙等多名国外学者都曾经研究过,如果将志愿者的工作效能折算成社会成本,可以在社会中发挥出非常可观的作用。
在社会运作中,志愿者无偿提供的社会治安、紧急援助、教育、慈善等都有其经济价值,极大节省了财政支出。此外,志愿服务以志愿精神为宗旨而进行的活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管理避免了复杂机构的内耗,运作成本低、效率高。
“深圳共有300多条河流,河长却只有100多名,正是志愿者的参与,才使每个河段都有人负责,从而保证了河道清洁。”中国河长智库研究院华南副院长许世龙多年参与深圳治河,他认为自2015年底起开展大规模水污染治理,到2019年底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志愿者在其中功不可没。
近年来,市志愿者联合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志愿服务志愿参与社会治理,立足交通疏导、医疗救护、垃圾分类、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19个专业化领域,组建起102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创新成果。
随着越来越多专业志愿服务队的成立,也意味着城市治理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交响乐”。
“我们正在大力推广运输车辆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交通文明志愿者,比如泥头车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等,一方面有助于树立自己行业的形象,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换位思考,从而提升他们在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市交警局一级警长荣斌介绍。
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合会积极参与社会健康治理,联合中国平安开展“平安守护者行动”,联合阿里公益·饿了么启动“十城万人急救培训计划”,开展救护知识技能培训,培育了突发情况下的“城市英雄”。
此外,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队、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都在为社会基层治理贡献力量……志愿力量一步步延伸到社会治理“神经末梢”,甚至在一些领域的探索已实现了从空白到高地的飞跃。
“人民城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个个细微之处,正是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精彩探索,同样也是深圳软实力、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
发光 探索改革创新中的引领力发展力
当2000多万人同时守卫一座城,守卫就是一种能量、一种磁场、一种信仰,就能形成一种共建、共治、共享、共情的城市能力。
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次的热心、一时的热闹,只有以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才能行稳致远。只有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充实服务队伍,打造服务品牌,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接下来,团市委、市志愿者联合会将立足深圳志愿服务领域推出十大改革创新举措:
——持续推进深圳志愿服务立法工作,通过立法强化深圳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厘清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等群体的权责界限。
——设立和固化“金玫瑰奖章”评选活动与颁奖晚会,嘉奖一批贡献卓著的志愿者,让志愿者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尊崇。
——完善志愿服务联合激励褒奖机制,探索在继续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交通旅游等方面加强对志愿者的优待。
——建立深圳志愿者的评价体系和信用机制,探索会同征信机构推动将志愿服务纳入个人征信,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制度机制。
——持续深化志愿服务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推进“寻找最美志愿者”先锋行动,策划组织年度志愿服务映像大展,打造深圳志愿服务文化的拳头产品纪录片《志愿者》等。
——升级打造建设志愿者博物馆,留住深圳“志愿者之城”的精神记忆。
——构建立足社区基础的志愿服务基层力量,建设社区志愿服务常备队伍。
——实施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分类管理,建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并实施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
——深化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建立一批国际化志愿服务队伍。
——加强志愿服务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党建工作的牵引力组织力服务力,以志愿者学院加强党员志愿者骨干培养。
积小善为大爱,善莫大焉。打造志愿者之城4.0版,让志愿文化在城市更加丰盈,更加有力。
这既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守望相助的文化基因,也是志愿文化在新时代深圳的生动体现。这让人们看到一座现代文明之城的市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以及千万市民引以为豪的城市主人翁姿态。
人人有爱,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这样的城市芬芳满园、四季如春。
志愿精神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
春寒料峭战疫情,志愿服务汇暖流。
奥密克戎带来的新一轮疫情,令2022年的这个春天仿佛遭遇了“倒春寒”。当下的深圳,正在进行一场抗疫大战。尽管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但志愿者的身影从未缺席。他们义无反顾、坚守一线,微光成炬、守护万家,在最需要、最危难的地方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亮。
志愿者是社会文明之光。新时代的志愿公益服务并不是个人情感迸发的一时冲动,而是每个人在参与公共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理性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根源于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和社会风尚。在深圳,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志愿文化书写出城市文明动人篇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定义,而是转化为人们实实在在的行动自觉和深入人心的价值理念。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在城市精神的熏陶下,在志愿服务制度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志愿者之路。无论是在疫情防控战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街头巷尾,无数平凡而伟大的志愿者为城市治理贡献了重要力量。深圳志愿服务成燎原之势,照亮一座城,温暖无数人,不断刷新着深圳城市精神的海拔,使深圳“志愿者之城”的城市名片闪闪发光。
满城“志愿红”,鹏城春光好。疫情之下,我们每个人既是志愿精神的受益者,也应做志愿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每一个尽力尽责的你我,终将汇聚成满满的正能量,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与澎湃力量。而当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城市必将芬芳满园,释放勃勃生机与活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下一篇:汇聚社会力量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