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人阅读
同道而行 功存教育——第二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举行
庚子金秋沪上桐,功存教育汇暖流。
11月6日,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简称“清华基金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简称“上海交大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后疫情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公益慈善——第二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作为高校慈善领域的年度盛会,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近百所高校的近200名业内同行,更邀请了众多公益慈善行业基金会及专家学者。凝聚高校基金会同仁,分享大学基金会抗击疫情的作为,交流多元化筹资模式创新,研讨大学基金会新时期的使命与担当。
会场合照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交大基金会理事长杨振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赵路,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梅哲,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基金会理事长杨斌,以及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上海交大基金会常务理事张安胜等出席本次论坛。20余位高校基金会代表、慈善行业基金会代表,围绕“高校基金会抗疫实践与思考”、“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筹资战略”以及“高校基金会的社会经济角色发展”等议题展开圆桌论坛讨论。论坛由清华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上海交大基金会秘书长程骄杰主持。
杨振斌致辞
杨振斌首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大基金会,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来自多个国家以及全国超过30个省份的交大人自发开展爱心接力,通过善款物资、技术支持等方式驰援抗疫,凝聚成一股强大合力,共克时艰。此次论坛将关注点放到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公益慈善的发展之路,是立足当下、影响长远的探索和思考。中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关乎一校未来的成长,更是连接社会和高校的纽带、科技转化的平台、人才培养的助力,以及文化传承的桥梁。
杨振斌指出,做好基金会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广大校友的持续支持,创造良好的美誉度,赢得社会的信任。他分享了校友感恩母校,捐赠支持母校的实例,指出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关爱和支持,对培养学生感恩情怀,从而持续支持母校的重要性。他期待论坛主讲嘉宾和研讨嘉宾的真知灼见,也衷心希望以本次论坛为起点,各高校基金会同仁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使高校基金会拧成一股绳,助力社会公益发展。最后,他感谢清华基金会选择上海交大基金会作为论坛联合主办单位,兄弟单位通力合作,亲密无间,使这场全国高校基金会共同参与的思想与精神的盛宴得以成功举办。杨振斌期望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能够发展成为中国高校公益慈善交流的品牌平台,大家凝心聚力,共商大计,必将对高校基金会的发展繁荣起到深远影响。
梅哲致辞
梅哲表示,上海是一座公益之城,具有历史悠久的慈善公益文化传承。今年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疫情,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上海138家慈善组织总捐赠收入达18.76亿元,其中,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5300万元,交大基金会捐赠1883.7万元,约占上海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的35.5%,排名第一。在支持社会抗疫的同时,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各高校还统筹经费资源,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自主设立应急专项资金,资助疫情防控关键技术攻关和临床研究。
梅哲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高校基金会展现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端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等方面独特优势,必将进一步提升高校重大疾病防控与防治研究的科研攻关能力,进而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后疫情时代,愿高校基金会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用慈善之心造福民生。未来,民政部门将与各高校基金会携手共进,为增进民生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赵路致辞
赵路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我国高校基金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实行由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接受社会捐赠的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总投入一直呈上升势头。今年,受全球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财政预算安排压力很大,在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大格局下,高校基金会始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
赵路指出,高校基金会通过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支持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求等领域,积极贡献高校基金会的力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清华基金会、上海交大基金会等很多高校基金会,有很多好做法、新经验,值得相互借鉴学习。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肆虐,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复杂,新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新形势、新变化,主动应对,攻坚克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他希望藉由此次论坛,为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建设,为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再创佳绩。
杨斌致辞
杨斌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以第三次分配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确立慈善等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基金会行业应藉此充分借鉴国内外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经验,积极参与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第三次分配制度,加强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他回顾新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在国内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高校基金会展现了作为社会组织的使命与担当,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变局”中,高校及其所代表的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成为变动世界中的核心国家能力之一。杨斌回顾今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迎来了首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2020级本科新生,开启了大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指出高校基金会应该紧跟国家战略和学校部署,为基础和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创新和长期稳定的社会资源支持,在后疫情时代,为国家和社会供给更多“从0到1”的突破和创新型人才。
杨斌表示,去年,以清华基金会成立25周年为契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此时我们高校基金会站在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交汇点上,再次相聚。他由衷希望论坛能够吸纳越来越多公益慈善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加入,交流经验,启发智慧,砥砺碰撞出行业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做成中国教育公益慈善界的顶级活动。
张安胜致闭幕词
最后,张安胜在闭幕词中指出,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民政部、市民政局及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在座高校基金会同仁的全力配合,离不开清华、交大两校基金会同志的辛苦付出。他表示,通过近五个小时的分享、研讨,可以看到疫情期间,国内高校基金会积极反应,携手共渡难关。疫情稳定后,基金会同仁稳扎稳打,克服“难关”,同步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充分见证了人类精神所闪烁出的善良之光、人类智慧所激发出的澎湃之力。张安胜认为,通过此次论坛,每个人都会感到任重而道远,同时也会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这正是此次论坛举办的意义之所在。他希望在座高校基金会同仁能够凝心聚力,在充实的交流研讨中开拓新思路,收获新感悟,积蓄新力量。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高校基金会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投身抗疫。本次论坛推出“微光公益人”——高校基金会抗疫线上展览,汇聚50余所高校基金会超过300张图片,展现了高校基金会积极筹措抗疫物资,支持抗疫科研探索,努力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动人画卷。
“同道而行,功存教育”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
2019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迈入第25年,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基金会,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大地,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见证了中国高校基金会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和教育部对高校基金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提升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共同努力探索并建立适应新时代中国大学基金会的多元化筹资模式,2019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来自国内高校基金会的百余名同行积极参与,就“高校基金会多元化筹资回顾探索”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为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品牌论坛活动,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以“同道而行,功存教育”为主旨。2020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共同举办第二届论坛,共同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共担后疫时代的使命责任。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