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3 人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基层社区能否防得住,考验的是整个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社会治理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也显现出了倒逼效应,更为后续常态化基层社会治理打下了基础。
治理主体归位 倒逼协调互动机制形成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其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社区组织、居民、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的互动。此次抗疫,政府制度优势显著。
在危机处理中,各级政府根据疫情发展态势迅速反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动态防控措施。同时,号召成千上万医护志愿者奔赴一线,驰援武汉重灾区,防控成效令世界惊叹。然而,政府绝非单打独斗的全能手,社会治理除完成具体的社会发展任务以外,还需要建构起不同行为主体的互动机制。
疫情防控激活了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并倒逼多元治理主体在参与过程中迅速形成高效的协调互动机制。比如,某地政府发布疫情防控工作标准,要求社区做好“日常”“居家”“环境”防控管理。其下辖社区严格落实工作标准,为严防疫情输入,发动党员、居民志愿者、辖区单位职员组成社区志愿组织,轮班值守小区出入口,并采取“三问三查”方式,精准掌握出入人员信息。为了让解除隔离人员持续感受社会关爱,社区志愿组织推出“三问三帮”关爱延续计划。从严格的“三问三查”到最温情的“三问三帮”,将社区志愿组织的温情服务融入到政府治理的硬性规定之中,不仅筑牢了防疫网,也赢得了民心。
此外,社会组织为一线工作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减压等各项专业服务,社区志愿组织为小区居民开展家电维修、邻里帮困等多种自治服务,企业为基层社区捐赠采办防疫物资等各类协同服务。这一参与过程正是社会治理主体自觉归位赋能的过程,也是协调互动机制形成的过程。
防疫资源下沉 倒逼联防联控机制建立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推进社区治理的基本方略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在充分肯定政府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治理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比如,社区治理资源尚不充足,区域联动常态化机制尚未健全,形式主义弊端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疫情防控期间,多地将机关干部下派到社区值守重点防疫小区出入口,解决了社区防疫人手不足的问题;卫生部门工作人员对居家隔离人员和家庭开展定期专业指导,环卫部门对小区废弃口罩等特殊有害垃圾进行处理,物业服务公司对小区公共空间进行定期消毒和封闭式管理,他们共同构筑起社区防控的安全空间环境。同时,社会各界捐赠的防疫、生活物资第一时间送至社区一线。用于居民出入小区的查验手续,通过技术研发,也从刚开始的手工登记迅速提升为手机健康码查验通行。
资源下沉将防疫所需的大量人力支援、物资供给、技术支持迅速汇聚到社区一线,倒逼基层全面组建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疫情防线。社区如若出现一例疑似病例,从送医、消毒、隔离,到信息上报等,均可实现联动工作一体化。与此同时,自上而下向社区摊派的任务,多头重复的报表,各种形式主义检查、调查销声匿迹,广大村社工作人员集中精力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中,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居家防疫举措 倒逼社区智慧化转型
疫情暴发以来,居家防疫成为广大村社群众的主要防疫形式。这一防疫形式给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严峻考验,也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题。疫情信息如何上传下达?居民生活必需品如何解决?居民生病怎么办?学习和工作能否全部居家进行?面对挑战,社区智慧化转型成为支撑社会有序运转的关键力量。
村社在执行疫情防控任务中,通过微信群向居民招募志愿者,如某社区出入口值岗推出“认领模式”,社区将门岗信息与值守时间段贴在社区微信群,随即被居民认领一空。又如开展防疫信息互通、居家隔离人员联络、防疫知识宣教等,数字化平台成为防疫期间最为便捷的联通工具。而在居民生活中,借助于基础网络,刷健康码出入小区,云端购买生活物资,远程开展医疗问诊,线上办公开会,居家上网课,独居老人生活状况监测等智能化措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小区居民组织邻居建起了云端购物平台,办起特色农产品代购代销服务,将因疫情滞销的农作物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居民的餐桌,不仅解决了种植户的燃眉之急,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物资选择。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区智能化也在技术应用和服务范围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延展,智慧社区建设已为大势所趋。
防疫的成功实践既彰显了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和能力水平,也明确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更高要求。要树立起全周期管理意识,着力动态治理、闭环治理,积极应对新挑战新考验,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民政局 吴鹤立)
来源:中国社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