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发放低保金5.6亿元、特困供养金2亿元,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开展议事协商5.45万次,推动解决群众身边事6.69万件……2022年以来,广东省广州市民政部门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基本民生,增进民生福祉,以实实在在的投入和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幸福与温暖。
织密织牢“一老一小”保障网
65岁的周先生居住在广州市天河区,自从家门口的颐康中心建成开放后,他就成为这里的常客,“有老友、有活动,颐康中心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像这样的颐康中心,目前广州市已建成1475个,就近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一老一小”是民政部门服务保障的重点群体。2022年以来,广州市民政部门不断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为全市213万名老年人和230多万名未成年人奏响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幸福曲。
记者了解,2022年,广州市为老年人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40万人次,为4600多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在全市建成1475个村(居)颐康服务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80%。同时,在176个镇(街)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2345”热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席主动排查困境儿童5.4万人次。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白云区太和镇年近七旬的董婆婆听力障碍、腿脚不便,日常起居靠侄媳妇李女士照顾。为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民政部门经审核后,不仅为其提供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逢年过节还会为她送去生活物资和慰问金。一项项及时的救助政策让李女士非常感慨:“这些政策帮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也让我们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温暖。”
据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来,广州采取多项措施,有力保障了8.2万名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应急医疗服务,全年共发放低保金5.6亿元、特困供养金2亿元,有力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022年广州市持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政策,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196元,同时开通社会救助审批一体化平台,让社会救助更有力、更有效。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广州市将确保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并联动提高低保边缘家庭、特困人员等的救助标准,切实兜住兜好民生底线。
民主协商解决群众身边事
树荫下,村民散步跳舞,各有所乐;水畔边,儿童戏水嬉戏,笑声一片。走进增城区石滩镇下围村,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乡村画面呈现眼前。近年来,下围村通过大力推行民主协商、“一事一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引导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昔日的“问题村”变成了全省“模范村”,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华丽转身。
下围村的蝶变是广州市大力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精细化的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广州市共开展基层议事协商5.45万次,推动解决旧楼加装电梯等事项6.69万件,以民主协商、一事一议有效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今年,广州还将继续推进白云区寮采村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试点工作,打造村级议事协商示范名片,以一批基础设施现代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公共服务集成化、社区服务便利化的智慧社区示范点引领全市基层治理工作开展。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大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同时,广州还不断推进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2022年,广州市推动《广州市志愿服务规定》立法,修订《广州市社工服务站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出台《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系列配套文件,用制度护航社工和志愿服务发展、深化“慈善之城”创建。全市建成176个“双百工程”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设立村(居)社会工作服务点,畅通236条社会工作“红棉守护”热线,线上线下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紧急援助等专业服务。成立176个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1010个慈善空间、488个社区慈善基金,累计帮助3.53万户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