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

公益研究专家:疫情下,中国社会组织转型面临机遇

2020-04-15     人阅读

中新社北京4月14日电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近日表示,新冠肺炎冲击将导致中国的疫情应对措施、慈善公益方法及相关公共政策产生很大变化。社会组织生态今后可能不只是依靠捐赠,而是更多依靠服务收费来获取资金。

14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就中国慈善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情况访问了王振耀。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社会捐赠款物中仅企业捐赠部分很快就超过了300亿元人民币。面对巨大的需求和捐赠量,社会组织从一开始不适应到后来调整到位,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他认为,应建立专业化平台,开展培训,形成“链条式”或网络式的合作;大疫是一堂“大课”,提升的是社会组织的专业水平。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近日发布“中国慈善政策进步指数(2020)”报告。就引导慈善力量参与新冠疫情防控方面,相关研究团队观察到,连续7年进入该指数前10位排名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5地及时发布了相应政策。王振耀认为,上述地方善于动员社会力量,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有比较良性的互动,公益慈善机构能与政府形成密切配合的关系。今后应进一步助推慈善机构广泛地进入到养老、助残、儿童福利、社会服务等领域,让慈善与企业创新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密切的共生融合机制。

疫情牵动中国企业及政府财政支出,社会组织年内会否面对资金难题?对此,王振耀认为,养老、助残、孤儿救助、自闭症康复等领域,中国有大量的社会刚需,疫情过后需求会更大。

以养老为例,他指出,一方面,是一些老年人有钱但找不到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购买养老服务,两方面的需求可能促成社会组织生态发生大的变化——不是靠捐赠而是靠服务收费来获取资金。一些发达国家,慈善捐赠只占社会组织收入的10%至20%,其余资金均来自政府与公众购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10年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年度资金总额就超过100亿港元。

王振耀认为,今年或将成为中国公益组织转型的重要年份,社会组织应积极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拓展更多需求和市场,从而获得更多资金来源。

据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研究团队的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31日,中国(内地)社会组织已经或计划开展的全球抗疫行动覆盖六大洲至少109个国家(不含中国),其中包括捐赠检测试剂盒、设抗疫专项基金、推广“互联网+医疗”并形成在线救援抗疫新模式、主动驰援全球抗疫的志愿者自组织等。

国际公益学院代理院长黄浩明对媒体表示,本次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抗疫,呈现出紧急救灾下的跨界合作、抱团取暖、“实用主义”以及合作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但是,仍存在“走出去”经验不足、规模小而分散,国际渠道不畅,缺乏持续性的战略合作伙伴,缺乏专业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等问题。

该学院4月初发布“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抗疫十大行动案例”,盘点相关案例及对行业的影响,以分享经验、推动社会组织“走出去”更加专业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