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人阅读
——各地积极开展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掠影(下)
本报记者 赵晓明
慈善是文明进步的温暖底色,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前夕,民政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开展慈善文化“五进”活动。连日来,围绕“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的活动主题,各地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先进表彰、公益集市等活动,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展开了一幅幅携手创造情满人间、温暖同行的美好生活的生动场景。
聚焦民生关切,慈善项目精准发力
慈善项目是将慈善愿景转化为具体行动、将慈善资源精准输送到需要帮助的个人和群体的“管道”。近日,各地发布了一批覆盖多个领域的慈善项目,精准发力解群众急难愁盼,展现了慈善作为,彰显了慈善力量。
各地发布的慈善项目不少聚焦乡村振兴、“一老一小”、助医助学、助残助困等领域。例如,第五届北京慈善文化创享会展示了众多慈善项目,“药神计划”聚焦医疗救助、“现代义田”聚焦乡村振兴,受到了广泛关注。
根据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的2024年度上海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4年,全市慈善组织聚焦上海对口支援地区、东西部帮扶协作地区开展公益慈善项目800多个,总资助金额超3.7亿元,开展的项目涵盖了救助帮困、助学助教、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发展、人才培养等众多领域。在江苏,省慈善总会等共同出资的“赋能圆梦——女性就业创业慈善公益项目”,致力于提升女性就业水平;爱德基金会的“好邻居敲敲门”项目为9700多名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传递了慈善温度。
修改后的慈善法提出慈善事业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对社区慈善、应急慈善、个人求助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围绕这些方面,各地积极行动:北京市慈善协会等7家慈善组织公开承诺,将于未来3年内捐赠资金约1.3亿元,支持京津冀地区的乡村振兴、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应急救援等慈善项目;江苏省慈善总会发布“邻里有爱——社区慈善帮扶”项目,计划两年投入650万元,用于对残疾人、大病患者等困难群体的慈善救助……
无数微光汇聚,便成照亮寒夜的火炬;无数双手相握,便成奋勇前行的力量。一个个慈善项目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现实痛点,如精准滴灌般将社会关爱注入每一个亟待温暖的角落。
延长活动周期,慈善氛围日益浓厚
从“慈善日”到“慈善周”,再到“慈善月”“慈善季”,不仅仅是活动周期的简单延长,更是慈善理念与实践的演进与升华:从节点性的活动逐步深化为持续性的社会行动,成为常态化的文明风尚。
“中华慈善日”当天,第八届“浙江慈善奖”、第四届“辽宁慈善奖”名单揭晓,对慈善楷模、慈善项目、捐赠个人等进行隆重表彰,用好榜样力量,引导、推动社会各界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激发更多善行义举。
为更好地汇聚向善力量,河北、山西、上海、江苏、安徽、重庆、湖北、陕西等地举办“慈善周”活动,为慈善“扩容”:上海通过开展文艺展演、慈善集体婚礼等近40场活动,鼓励企业、机构和爱心个人参与慈善事业;湖北发出捐赠倡议,展示公益项目“圆梦行动”,举办了慈善公益集市等活动;重庆组织慈善法集中宣传、慈善成果展示、慈善先进事迹宣传等系列活动,135个爱心企业(单位)和爱心个人参加举牌捐赠活动,捐赠金额总计超4.45亿元;陕西展示“慈善+政务”服务指南、企业捐赠物资、社区互助案例等,直观呈现慈善文化贴近生活、惠及百姓的实践成果……
四川省、广东省广州市、浙江省宁波市等地将“慈善日”活动拓展至“慈善月”。“天府慈善月”期间,四川省举办慈善短视频大赛,发布“蜀慈善邻·和美四川”数字慈善共享课程,各地市举办免费早餐、爱心助学等活动。“羊城慈善月”期间,广州塔等地标性建筑纷纷为慈善亮灯,滚动播放慈善宣传标语,策划推出32项重点主题活动,覆盖“慈善+体育”、社区慈善、阳光慈善等多个维度。“宁波慈善月”期间,宁波市发布城市慈善发展指数报告,上线“浙里有善”宁波慈善平台,公布了新增的市级慈善空间,初步形成“人人可参与、处处有温度”的慈善服务网络。
今年,海南首次以“慈善季”的形式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将时间从单日延伸至整个季度,展示慈善工作成果、优秀慈善项目,举办“爱心点亮自贸港”慈善夜市,提供文化体验等多样化服务,支持一批公益活动。
从“慈善日”到“慈善周”,再到“慈善月”“慈善季”,各地推动慈善资源更高效对接、志愿服务更广泛落地,让向善的力量浸润社会肌理,打造“善”循环。
融入生活场景,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9月1日,由重庆市民政局投放的“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轨道交通专列发车,持续至9月15日。这一线下场景设计,成为重庆慈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中华慈善日”期间,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多场景、多业态的互动体验活动,让慈善深度融入日常、共创美好生活。
多地紧扣慈善文化“五进”要求细化举措,创新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慈善文化活动。例如,河南通过豫剧演唱、诗朗诵等方式传播慈善理念。天津在机关开展慈善文化讲堂活动,在企业推动“万企兴万村”公益行动,在婚姻登记处打造“颁证+慈善捐助”特色场景。内蒙古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吸引众多群众积极参与。“陕西红专慈善家风宣传教育基地”正式揭牌,融慈善文化传播与家风建设于一体。广西通过情景讲述、沉浸式分享、文艺表演等形式讲述慈善故事、传递慈善爱心。云南召开座谈会,组织首届“云岭慈善奖”获奖代表讲述慈善经历、故事,并以播放动画、慈善组织代表发言、有奖问答等方式宣传慈善法。山东开办慈善市集,通过爱心义卖与节目表演的方式展示慈善成果、传播慈善文化。湖南运用新媒体矩阵拓宽传播渠道,在社交平台精准推送公益短视频,并利用灯光秀等高频次、全覆盖展示慈善标语与公益内容,将慈善元素嵌入日常生活场景。甘肃举办爱心义诊、书画义卖等活动,并发放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指南,提升老年人防诈意识。
各地慈善活动凸显互动性、趣味性,增强了群众的体验感。湖北武汉、襄阳、宜昌等地同步开展社区慈善集市、线上普法竞答、慈善空间揭牌等特色活动,形成全省联动态势。内蒙古各地设置了互动游戏区和公益市集,市民可通过集章打卡、爱心捐款、现场义卖等方式参与慈善。贵州以公益“村BA”篮球赛提升慈善热度,每支队伍对应一个公益项目,观众扫码即可为心仪球队所对应的慈善项目“添砖加瓦”,实现“观赛即公益,助威即帮扶”。吉林在辽吉历史文化街区举办慈善义卖、公益义诊、“金融+慈善”推介等活动,传递善意和温暖。宁夏启动“善行宁夏·为爱奔跑”百人公益跑活动,现场开通了扫码捐款通道,方便群众便捷参与慈善捐赠。
随着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慈善正以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日常,从城市地标到乡村院落,从线上倡议到线下体验,从个人善念到社会协同,每一份微小的奉献都汇聚成推动社会向前的美好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