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 人阅读
本报记者 姜雪芹 通讯员 范作喜
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珠海路街道辛家庄社区东北角,一家红色外景的“暖新驿站”分外抢眼。这里饮用水、充电宝、微波炉、急救包等一应俱全,也有图书、杂志,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以进站歇脚、喝水,给手机充电,附近居民、游客也可以在驿站看书、读报。
这是珠海路街道依托社区慈善基金打造的“慈善+”应用场景。美团骑手小张经常在这里歇脚,和同行分享送餐的趣事。他说:“在这里,感觉‘奔跑的心’有了归宿。”
自2024年青岛市民政局启动慈善空间建设行动以来,该市已建成50余处慈善空间,以“慈善+驿站”“慈善+康养”“慈善+文创”等模式,温暖了岛城市民及外地游客,带动了一大批人员就业,撬动社会捐赠同比增长5%。
在市南区云南路街道民政博物馆里,一个个“慈善+”应用场景吸引着参观者,大家在感受慈善文化的同时,还可通过购买福利彩票的形式参与公益慈善;在城阳区城阳街道后田社区“公益会客厅”,商户们通过定期义卖,带动慈善展馆、慈善公园发展,形成慈善生态圈……
一个个慈善空间,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城市温暖载体,也吸引了更多慈善组织加入。2024年7月,青岛市慈善总会爱基金助力打造的“爱空间·看见慈善文化空间”落户城阳区流亭街道白沙上苑社区,为社区居民特别是妇女、儿童提供阅读、文化、心理关爱等方面的支持;12月,青岛市慈善总会爱基金再次与城阳区城阳街道携手,在和阳路社区打造慈善书房“爱空间·遇见”,为儿童、青少年群体提供阅读、文化活动空间。
各区(市)、街(镇)积极为慈善空间建设创造条件。西海岸新区琅琊小镇出台《“慈善小镇”创建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围绕打造慈善小镇、创建“善润琅琊”慈善品牌,实施6大举措18项具体行动,在养老、文旅、社会救助、教育、乡村振兴、海洋生态等方面发力,推动慈善综合体建设。
青岛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慈善空间建设,将企业、慈善组织、个人与空间有机衔接,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参与”的良性机制。目前,青岛银行、中青建安、佰瑞福集团等多家本土企业均设立专项公益基金,通过慈善空间运营培育出“微心愿”“夕阳同行”等慈善品牌项目,为市民提供便利服务。
为激发更多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加入慈善空间建设行动,日前,青岛市民政局评选出2024年度“十佳慈善空间”,第二批慈善空间提升计划也随之启动,青岛这座沿海开放城市正朝着建设“百个公益节点、千个慈善网络”目标迈进。
来源:中国社会报
下一篇:民政部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