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 人阅读
筑梦高原非遗创新项目支持学员将民族传统元素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来设计服装。 供图/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
近年来,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精心打造实施筑梦高原非遗创新项目,以高原牧区农牧民青年为受益对象,将非遗技艺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培训,为当地培养发掘非遗传承人和接班人,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据统计,该项目目前已培养6000多名乡村牧区青年,既有助于高原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的发扬与传承,又能帮助农牧区青年掌握一门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率,进而推动农牧区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以人才培养为抓手开展帮扶活动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近4000米,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影响,当地交通、经济、教育较为滞后,农牧民主要依靠传统畜牧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筑梦高原非遗创新项目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挖掘当地非遗资源,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持续开展帮扶活动,让农牧区青年通过学习能够真正掌握一门可以就业创收的手工艺技能。在项目举办的主题课堂上,农牧区青年可以接触并深入学习民族美术、民族服装与服饰、传统书法、藏医与藏药、传统音乐与舞蹈、格萨尔文化等非遗课程。课程不仅教授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项目的初衷是希望这些农牧区青年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升技艺水平,能够运用非遗技艺为自己和家庭带来收入,并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非遗创新助力高原乡村振兴
不仅如此,项目还以乡村职业技能+非遗传承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基金会的人才供给、文化传承、产业孵化功能,鼓励支持学员将所学非遗技艺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助力乡村人才成长,推动产业增收。
基金会广泛链接高校师资力量、非遗传承人等资源,帮助提升高原牧区教师能力水平,鼓励支持学员将民族传统元素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运用当地牦牛毛、羊毛制成的布料设计服装及生活用品,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引导民族工艺美术和书法专业的学员将多种非遗技艺融合,开发出一系列独具魅力的家装、配饰、掐丝等非遗文创产品,在守护传统技艺的同时,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0年8月,基金会联合当地职业技术学校民族美术专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办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民族艺术品展览,累计超10万人次观看。通过组织非遗展览、销售手工艺品、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办工作室等方式,基金会帮扶研发创新产品30余种,制作完成2万余件成品,帮助推广销售创收100余万元,为当地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更可喜的是,一些受益于项目的青年不仅实现了求学和自我发展的梦想,还主动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有的人选择成为老师或幼师,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有的人致力于宣传带动家乡的旅游业、培养直播人才。同时,受助青年还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反哺家乡,如义诊、为老服务、儿童陪伴、植树环保等,用实际行动为青海“四地”建设、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
(本文由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供稿)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杂志1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