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工作  /  会员服务

会员服务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12-24     人阅读

22.png

郭承站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抓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生态环保产业已形成覆盖水、大气、固体废物、土壤、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减污减碳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和服务体系,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已突破2万亿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环协)坚决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强化自身建设,促进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

强化环保产业政治保障

中环协坚持党建引领,提出党建工作“十抓十强”工作法,制订《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建质量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两手抓、六同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中环协通过举办“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女企业家座谈会”“致敬环保产业光荣劳动者”等活动,加强行业精神文化建设。

统筹规划

引领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环协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绘制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支撑绿色低碳全局的施工图,编制并发布《加快推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提出5项基本原则、5项主要目标、8项主要任务、8 大重点领域、8项重点工程和5项保障措施,举办系列论坛、会议、展览等品牌活动,引导环保产业积极投身碳达峰碳中和建设,推动环保产业走出一条高科技、复合型、一体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驱动

培育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创新转型。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中环协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培育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制定标准、奖励、示范等方式,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推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已制定行业标准近百项,部分被ISO标准引用,2项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团体标准应用示范。

服务支撑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中环协积极组织力量参与产业政策、规划制定,广泛开展行业调研,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市场开拓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及时反馈一线环保企业诉求,形成包含行业动向、政策执行情况、企业发展状况、未来趋势研判等内容的报告,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围绕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重点、热点,中环协提交解决产业发展堵点问题、促进产业发展的议案,反馈行业招投标、流域管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培育壮大产业等建议意见,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促进市场有序竞争、完善产业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等重要问题上,深入调查研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大量调研报告、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

中环协持续深化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和环保产业重点企业调查,编制发布产业发展状况报告、产业发展报告、季度产业运行情况分析报告等,发布细分领域市场报告、上市公司业绩盘点等,为政府、企业、投资人等提供决策支撑。

深化合作

打造环保产业发展新引擎

中环协致力于搭建国内外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平台。近年来,通过主办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吸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参展参会,展会同期举办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等各类活动150余场,累计160余万人到场参会。

为推动环保产业国际交流,中环协广泛构建国际合作平台网络,与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使领馆、商务促进机构开展合作,助力引进新技术,助推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我国环保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环协充分发挥高端人才聚集的优势,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办中国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每年吸引环保领域近20名院士参加,为凝聚低碳发展共识、拓展双碳工作思路、展示双碳发展成果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杂志12月上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