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人阅读
本报记者 伍 欣
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民政局通过建设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慈善工作站)、打造社区慈善生态圈和实施慈善品牌项目等举措,探索用慈善力量破解群众“小急难”问题,努力构建“处处有善、时时可善、人人向善”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
建在群众身边的服务站
“你们的帮助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藁城区廉州镇城子社区居民安女士拉着上门走访的镇民政服务站(慈善工作站)工作人员马士淇的手感激地说。
安女士患有心脏病,丈夫因病离世,一儿一女还在上学。去年,她家被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今年7月,马士淇走访发现安女士家遇到了新的困难:她的女儿考上研究生,儿子升入高中,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增加了家庭负担。此后,镇民政服务站(慈善工作站)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主动链接慈善资源,提供心理关爱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记者了解到,石家庄市民政局于2023年9月试点建设乡镇(街道)慈善工作站,并于今年10月在全市布局民政服务站与慈善工作站共建。目前,已有10个县(市、区)建成示范性民政服务站(慈善工作站)。
作为基层民政工作的“神经末梢”,民政服务站(慈善工作站)整合了基层民政专职工作人员、社会组织从业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进一步凝聚为民服务合力。工作人员通过入户探访、巡访排查、调查评估、政策解答等方式,为民政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救助、扶老助老、儿童关爱保护、慈善资源链接等服务,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我们通过发挥民政服务站(慈善工作站)资源‘链接器’和‘蓄水池’作用,积极做好基层民生服务。”石家庄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焦哲表示,石家庄市将全力把民政服务站(慈善工作站)打造成群众身边的服务站、链接社会资源为民办事的工作站、宣传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枢纽站。
打造社区慈善生态圈
“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价格实惠的特色农产品,还能随手做公益,真好!”前不久,桥西区彭后街道元南社区居民曹月娥参加完社区公益慈善集市后连声称赞。现场既有理发、磨刀、缝补等公益服务摊位,也有以家庭为单位的“爱心帮帮摊”和助农惠民产品售卖区。
今年4月,彭后街道办事处与石家庄市慈善和社会工作联合会共同设立彭后街道社区基金,彭后街道民政服务站(慈善工作站)为社区基金提供项目策划、需求对接、活动开展支持等服务。据彭后街道民政服务站(慈善工作站)工作人员马岩介绍,他们定期举办公益慈善集市,商户的部分销售收入和居民义卖所得会捐赠给社区基金,还通过组织月捐、鼓励辖区单位及商家联名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等方式,激励大家随手献爱心,让“随手公益、处处慈善”成为生活日常。
无独有偶。在裕华区,建华南街道润园社区联合石家庄市慈善和社会工作联合会设立润园社区基金,通过开展“康友伴”老年人关爱公益项目,为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发放助听器、手动轮椅、护理床垫等辅助器具。
截至目前,石家庄市共设立了15只社区基金。据石家庄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李良介绍,他们通过“民政服务站(慈善工作站)+社区基金+慈善项目”联动发展模式,为辖区“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群体提供服务,打造社区慈善生态圈,让慈善可参与、可感知、可触及,形成“公益很方便,善意可传递”的良好格局。
实施特色慈善品牌项目
栾城区栾城镇杨奶奶家是低保家庭,她的老伴和儿媳妇已去世,儿子有轻微精神障碍,孙女智力发育不全。栾城区润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小社九助”慈善品牌项目,让杨奶奶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社工开展个案辅导、链接医疗资源,让她儿子的精神状况得到改善,现在已外出打工;帮她孙女在社区“小社微工厂”找到了简单易学的包糖块工作,顺利融入了社会;她自己成了镇上公益活动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对杨奶奶家的救助帮扶,是石家庄市开展“小社九助”品牌项目的一个缩影。经过3年的深耕细作,“小社九助”慈善品牌项目变得更加有质有效,目前已服务群众20万余人次,服务范围覆盖100余个村(社区)。
“我们推动基层慈善精准发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用‘小而美’的慈善服务解决好群众的‘小急难’问题,让慈善事业更有温度。”石家庄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闫瑞廷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