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1 人阅读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宁宁
7月26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京举行《中国慈善医疗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暨慈善医疗发展座谈会。来自有关部门、相关高校和组织实施慈善医疗的代表性企业、代表性慈善机构负责人40多人出席会议。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报告》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课题组近年来聚焦慈善医疗开展专题调研的成果结晶,旨在反映社会各界基于恻隐之心和救急难的传统美德援助困难患者并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真实图景,同时推动慈善医疗健康发展并与法定医疗保障、公共卫生事业有机结合。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发布会上指出,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经过近2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城乡居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在持续减轻,但法定医保制度还未真正成熟,亦不能切实解除大病风险。慈善医疗作为汇聚民间资源的社会化机制,帮助了无数的困难患者,也对实现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目标起到了十分有益的补充作为,更构成了整个慈善事业的重要支柱。他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而建设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是这一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当前发展慈善医疗正当其时。面向未来,慈善医疗必将从当前主要援助困难患者医疗费用升华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
会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理事、课题组总协调员王海漪发布了《报告》之主报告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慈善医疗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主要以综合慈善组织中的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到专业慈善医疗组织出现,再到基于网络慈善的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在慈善医疗需求方面,需要援助的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的大病患者、医疗代价高昂的罕见病患者等,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2020年脱贫的低收入地区。在慈善医疗供给方面,包括救助型慈善医疗组织、针对某些病种设立的防治和救助慈善医疗组织、由医疗机构发起设立的医院救助与医学促进慈善医疗组织、企业基金会和患者(含亲友)组织五大类,它们构成了慈善医疗的组织化供给形态。同时,还有基于中国传统互助观念为核心的直接供给形态。
《报告》显示,伴随我国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病种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一些早期筛查的病种纳入了公共卫生范围,许多以前不能报销的药物亦纳入了医保目录范围,这种发展变化代表了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也直接反映在慈善医疗的发展进程中并影响着慈善医疗的发展。如在调查的慈善医疗组织或相关机构中,多个罕见病因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而大幅度降低了患者对慈善医疗的需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和妇女“两癌”筛查均纳入了公共卫生“免费”范围也减少了这方面的慈善医疗需求。
《报告》认为,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条件出发,重大疾病仍然是城乡居民的主要风险和最大的后顾之忧,现阶段的慈善医疗具有很强的存在价值,我国应当积极鼓励和高度重视通过慈善机制来动员社会资源、汇聚社会力量,推动慈善医疗更好地发展,以便能够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体缓解疾病风险带来的压力。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我国医保制度逐渐完善,对慈善医疗的需求也会相对减小并出现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慈善医疗参与和经办主体亦需要根据我国法定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发展规划。
《报告》建议,基于慈善医疗的社会价值与现实价值,国家应当为慈善医疗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一是将慈善医疗纳入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范畴,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营造有利于慈善医疗发展的社会氛围,多宣传慈善医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无数优秀案例,不要以“抓眼球”的个别不良案例来误导公众,损害慈善医疗的发展。三是出台支持慈善医疗发展的专项政策,鼓励政、社、商合作的基层实践,促进多主体共同参与慈善医疗。四是完善慈善医疗的体系架构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经办主体活力,尽可能地动员社会资源,同时进一步提升慈善医疗的公信力。五是着力推动医保、医疗、医药相关政策协同,进而促使慈善医疗朝着缓解困难患者压力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方向不断发展。
同时,《报告》还预测,面向未来,随着法定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和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慈善医疗也将从以捐款捐物、资助困难患者医疗费用或药品为主升级为更加多样化发展、立体式的全民参与发展格局,进而成为健康公益、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