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学术类社会团体自身建设指南》行业标准解读

2024-05-21     人阅读

加强自身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术类社会团体自身建设指南》行业标准解读

《学术类社会团体自身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我国首批国家层面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之一,是学术类社会团体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自身建设是实现学术类社会团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指南》为学术类社会团体自身建设提供了清晰路线图和参考蓝本,并将助力其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标准编制的主要支撑

社会团体自身建设相关的政策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工作,强调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加强社会组织党建,确保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将“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作为专节,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加强诚信自律建设和推进政社分开等方面作出要求。此后,民政部发布《“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对“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作了进一步阐释,突出了内部治理、品牌建设和数字赋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学术类社会团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类型,学术类社会团体学术特点突出,在本领域内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创新、提供决策咨询、培养学术人才、开展科学普及、促进学风建设、推动国际合作以及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学术类社会团体普遍面临一项非常基础的问题,即精于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但并不清楚从哪些方面加强组织自身建设。从实践来看,学术类社会团体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影响力未能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存在不足,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为《指南》编制及其具体内容提供了事实依据。

不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支撑。对于组织建设的理论关切,人文社科的不同学科均有论述,多见于管理学和社会学,兼顾内外环境考察及其交互作用来审视组织建设与发展是其理论共识。不同历史时期的组织理论为学术类社会团体自身建设的内容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组织结构合理化,并以此延展到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管理的功能彰显,并将组织内部建设视为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为《指南》编制的着力点和内容构建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以系统组织论为代表的现代组织理论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进一步指出,组织应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建设和发展也需注重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政策、文化、技术和社会环境等。这一理论主张也为《指南》的内容拓展和体系搭建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标准内容的重点解读

《指南》的核心内容包括8部分43条,同时通过附件形式辅以5个维度100条具体内容的学术类社会团体能力建设清单。从整体框架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范围和总则。这两个版块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学术类社会团体自身建设的内容维度,包括能力建设、业务活动开展、风险防范化解评价和改进,其中前两项内容最为丰富,分别在能力建设版块的附录清单和业务活动开展版块做出详尽呈现。这实际上从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很好地回答了前文中提及的学术类社会团体“不清楚从哪些方面加强组织自身建设”的关键问题,为其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行动指引。

二是能力建设。这一版块以概括性条文为引,通过附件形式,十分丰富地构建了一套实际由四级指标体系组成的学术类社会团体自身能力建设清单,五个维度的内容既较为全面系统,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中,在法人治理能力方面,构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团特质的组织结构体系,并按照近年来最新的政策要求,强化了党组织建设、法定代表人和社团负责人管理两方面内容;战略规划、可持续发展、社会互动与合作能力等三大能力指标体系,尤其组织内外部评估与应用、使命愿景与价值观、中长期发展规划、公信力建设和跨界合作等内容,既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学术类社会团体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也引导其有计划地做好学习和能力提升。

三是业务活动开展。这是《指南》最为丰富的内容版块,主要从学术活动、建议咨询、科普公益、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方面加以呈现,突出了学术类社会团体的特点。其中,学术活动中的学术自律部分,将行业规范、社会监督和学术诚信加以明确,体现了学术类社会团体的行业自律功能;同时,建议咨询、科普公益和国际交流合作值得更多关注,这关乎学术类社会团体在政策倡导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性功能优化和自身优势彰显,也与其获得政府与公众认可和扩大国内外社会影响力紧密相关。上述内容,也是对前文提及的学术类社会团体相关发展问题的积极回应。

四是防范化解风险。风险管理是组织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南》将其从学术类社会团体能力建设清单的组织管理能力中单独列出,说明了风险管理对于整个社会以及组织自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既是引导学术类社会团体加强风险管理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其自身建设可能出现的失范行为的预警提示。学术类社会团体应注重通过制度建设、培训学习、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组织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确保自身健康有序发展。

五是评价和改进。正如学术类社会团体发展要兼顾内外部环境因素一样,《指南》注重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对自身建设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这也是此标准的亮点之一。内部评价中主要体现在面向组织内部各类机构及其具体人员对内部建设各方面事宜的具体评价,外部评价侧重其他各类相关主体对本组织各类事宜的评价反馈,特别提出学术类社会团体通过获得各类表彰奖励来提升其外部评价和社会影响力。最后,《指南》还结合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就内外部评价结果的具体应用提出了指引,并最终形成了组织自身建设和内部治理的闭环。

三、标准创设的创新亮点

《指南》的发布和实施,实现了我国国家层面社会团体行业标准从无到有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标准创设的创新亮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开启了国家层面社会团体标准化建设的新篇章。《指南》填补了我国国家层面社会团体管理服务行业标准的空白,也填补了学术类社会团体行业标准的空白,将对社会团体乃至社会组织标准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也为其他相关标准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二,清晰构建了学术类社会团体自身建设的内容维度和具体清单。任何组织只有做好自身建设,才能行稳致远。那么,从哪些方面着手做好自身建设就成为了关键问题,《指南》给了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参考答案。以附录形式呈现的学术类社会团体能力建设清单,恰以一百条内容给出了完美呈现。

其三,内外结合的系统性治理思维充分融入标准编制之中。《指南》多个方面体现了这一思维,即从内外结合视角来看待整个标准编制、从内部建设到外部互动来增强社会性、从内外双重评价构建组织评价与优化机制、从内部监督与外部信息公开形成监督机制等。

其四,兼顾了社团运营管理人才和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在学术活动中,《指南》对学术类社会团体所在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予以了关注,同时能力建设清单中的组织管理能力也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纳入其中,并对其组织运营管理专职人员的人事管理和赋能提升议题加以回应。

其五,重点关切了学术类社会团体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前文所说,组织发展规划不清晰和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学术类社会团体的生命力。《指南》附录的能力建设清单将战略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两大能力列入其中,既关切了组织个体的生存发展,也引导整个领域创新发展。

其六,积极引导学术类社会团体加强品牌建设和发挥更大作用。学术类社会团体的长久发展和社会影响力形成,需要其品牌建设与管理,以增强自身的组织辨识度、专有性和竞争力。同时,《指南》明确引导学术类社会团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专业咨询、政策倡导和国际交流,做好行业的引领者、政府的智库和国际交流的使者。

(作者卢磊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