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

从社区规划师到社区基金会,社会组织创新赋能基层治理

2024-04-29     人阅读


11.jpg

社会组织,协商民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不少专家看来,其在社会性、专业性、群众性、灵活性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利于社会诉求的有机整合、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政策执行的有效评价。

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和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制度化探索,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社会组织的发展,由此成为观察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最佳窗口。

今天,以“浦社精彩 引领发展”为题的沪上社会组织媒体开放日(浦东专场)活动举行。深耕基层治理、为老服务、乡村振兴等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摆摊吆喝”,亮出特色手作、伴手礼,让与会者更直观地了解其鲜活生动的实践探索。该活动由市民政局指导,上海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浦东新区民政局主办。

首家以“社区规划”为名的社会组织,孵出1000余名规划师

活动现场,东明聚明心社区规划与营造支持中心的摊位颇为吸睛。各色卡通钥匙扣一字排开,而设计灵感均来自其参与策划的社区活动。

其中一款名为“小遛”的钥匙圈,灵感就来自曾在奉贤区奉浦街道举办的拾椅遛弯节。以“拾椅”为关键字,该活动囊括了百椅特色展览、生活圈建议征集、公益活动和四条遛弯打卡线路等,链接了校园、医院、社区、城市等。

在负责人朱月月看来,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最关键的正是因地制宜,找到“关键媒介”。以奉浦街道为例,该团队寻觅到的媒介正是公共座椅。借由座椅功能提升、内涵挖掘,使其不仅成为休憩场所,更成为社交活动、人际互动的发生地。

22.jpg

与之相似的是,该团队在东明路街道举办的社区花园节同样以花为媒,撬动社区自治共治力量。不久前,东明公园内上演的开场秀,从主持、舞台到摄影、摊主,统统来自社区居民。据初步统计,自2022年10月成立以来,该团队已累计为39个居民区培育出1000余名社区规划师,充分撬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

朱月月认为,除在地社区规划师的培养挖掘外,更难能可贵的还是治理理念的转变。“刚进社区时,部分居委会还秉持着传统观念,认为第三方社会组织就是‘施工队长’,应该‘包圆’所有活动策划、组织。”可在她看来,这一方式的弊端在于,一旦项目结束或社会组织退出,那么后续就很可能面临“无人维护”的窘境,最终致使一切回归原点。而如今,社区培育出在地自治力量,即便社会组织适时退出,这些团队也能实现“自运转”。

年均百万筹款额,明星社区基金会如何炼成

活动现场,记者捕捉到了一张熟面孔——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任艳萍。

成立于2013年8月9日的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是上海首家由街道发起成立并获得公募资格的社区基金会。十余年过去,这一被视为率先“吃螃蟹”的社区公益基金会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截至2023年,累计收入1200余万元,公益性支出金额超1000万元。其中,目前年度动员公益善款金额约120万元,常规项目24个、专项基金4个。

33.jpg

在最新出炉的《浦东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报告(2023)》中,她生动揭秘了社区公益基金会背后的运转诀窍。与大多数街道面临的情况类似,该基金会也没有找到“龙头资助方”。这意味着,其需在社区内动员更多小额捐赠。这无疑增添了劝募的难度系数。

因此,基金会成立之前,该团队曾耗时一年摸排社区需求,立足主要矛盾,完成了洋泾社区居民需求报告。正是基于全方位的“需求体检报告”,因此在开展“洋泾慈善公益联合捐”活动中,该团队才能更精准地制作社区公益项目彩蛋,为企业和居民团队定制个性化公益服务,捐赠额也逐年上升。

在任艳萍看来,想要持久地激发居民筹款意愿,还需要更精确完整地回答好三个问题——钱花在哪里?花多少?怎么花?。为此,其探索了上海首个“居民区参与式预算”实验项目。自项目立项开始就让百姓参与进来。社区居民就像打理家产一样,参与预算制定。建立完善自下而上的社区项目决策机制,更利于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文:王嘉旖 图:王嘉旖

来源:文汇报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