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

探讨慈善组织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以山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实践为例

2024-01-22     人阅读


王   鑫 张   琦 于   爽 

慈善组织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探索慈善组织如何长效下沉乡村,激活乡村振兴合作网络治理机制和路径,成为时下亟待回应的社会问题。笔者以山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的C项目为例,探讨慈善组织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

山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成立于2016年9月,是具备公开募捐资格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5A级慈善组织。基金会充分发挥公募平台作用、链接社会各方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将项目下沉到乡村,严格监管社会募集资金项目实施,为社会各界参与公益慈善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优质的渠道和规范的公益平台。基金会综合实力强,项目实施严格规范,辐射范围广,截至2022年年底,累计接受社会捐赠资金75557.08万元,拨付社会公益慈善和乡村振兴资金71742.36万元。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基金会及时响应、设计开展C项目。项目涵盖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服务设施改善、乡村生态旅游、儿童教育保障、妇女就业支持等领域,致力于打通乡村治理各个节点,以开发式的振兴理念,落实可操作、可实施的项目。同时,精准对接第一书记和乡村致富带头人,寻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项目,并利用互联网面向全社会募集产业支持资金,对第一书记帮包村产业项目进行规划指导。截至2022年9月,C项目已连续实施6年,累计筹集社会专项资金近30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支持6000多万元,帮助180余个乡村振兴项目,在乡村产业、组织、人才、文化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产业振兴

因地制宜打造乡村产业模式

“党支部+合作社+基地”产业模式。2020年,在C项目的大力扶持下,Y村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产业模式,注册成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标准养猪基地。同时,成立党支部支持产业发展,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为下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在C项目的支持下,Y村生态养猪产业运营良好,村党支部干事创业劲头足,合作社运行顺利,村内养殖农户积极性很高。

“产品带产业”模式。2018年,C村项目筹集资金18万元左右,建设一座冬暖式大棚进行食用菌栽培。该项目在C项目团队负责人支持下,由山东省农业产业体系食用菌创新团队栽培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团队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保障,由省派第一书记、省派扶贫工作队队员及C村书记、12396科技信息服务站站长负责管理运营,由镇人民政府扶贫办公室负责全程监管和指导。除食用菌栽培外,还筛选出“包金梨”、花卉苗木、金银花、黄烟、丹参等一系列产品带动产业发展。

组织振兴

支持组织发展

合作社品牌化建设。S行政村于2020年在C项目团队和第一书记支持下,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黑玉米订单种植为基础、以传统鲜食玉米加工、馒头制作为纽带、小规格标准玉米穗专供林下散养鸡的全产业形态,同步实现“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的延伸产业链。合作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了传统农户家庭经营存在种植规模小且有品无标的问题,还通过技术、渠道、资金等合作,推动了农户生产的集约化进程。

村办企业带动产业发展。T村所在县金银花栽种历史已有200多年,是中国著名的金银花产地,但村民发展思路滞后,仅将金银花作为原料,直接卖给药材批发商,利润微薄。2019年9月,在C项目团队的支持下,其第一书记申请启动资金10万余元,带领村集体注册了村办企业,申领了营业执照。将T村历史文化与企业“健康食品”的理念相结合,设计并注册商标,申请注册了商品流通条形码。

文化振兴

文创产品带动经济发展

新型文创产品的发掘。W岛多年来致力于旅游业发展,但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单一,当地经济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在C项目团队支持下,W岛坚持“两条腿走路”发展文创产品产业。一方面将文创产品迎进来,将村民送出去学习荷美韵工笔画,学成回来后再教授其他村民,既为村民增加一份收入,也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将文创产品送出去,依托旅游业,设计出MINI版的渔船,制作成标准板块,吸引亲子家庭手工组装。

传统文创产品保护。布艺手工是W岛上的布老虎非遗项目,在第一书记走访下,发现岛上有一位87岁的老人,擅长做布老虎,但由于年事已高,制作布老虎的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形,第一书记为寻找传承人,设立该项目。把布料做成半成品,让孩子和成人以游学的方式参与到布艺制作中,在研学的队伍中发现有兴趣传承该手工艺的人,为老人拍摄制作视频,当作教学片,并购买原材料,推动人们传承这一手工艺。

人才振兴

发掘乡村致富带头人

乡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带头发展。Y县盛产一种天然中药材—黄荆子,这种药材产量极大,但收购者不多,只有少数留守老人和妇女才会采摘,一天只能收入十几块钱。2017年在C项目团队扶持下,乡村致富带头人Z成立了枕头扶贫加工生产车间,带动当地15名留守妇女就业,改善了15个家庭的生活条件。

农村留守妇女电商培训。随着农村空心化,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愈加严峻,这关系着农村的发展与稳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农村留守妇女难就业问题带来了新思考。L市农村电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筹备专项资金,聘请专业电商运营师资团队,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及一些有强烈培训需求的人群组织专业化、系统化的电商技能培训,让农村留守妇女掌握电商运营技巧,自主创业。

生态振兴

打造绿水青山

L村位于肥城市西北部,村中流传吕洞宾在此修仙的神话传说,村广场有供奉吕洞宾的纯阳宝殿,村委院子正西边400米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8年,肥城市实施“竹绿矿区”行动后,L村综合考虑向C项目组提出申请,依托原生态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项目组和第一书记推动下,通过专家咨询,并且进行围墙建设、铺设地砖、古宅修缮、凉亭等建设,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生态建设。

综上所述,基金会长效下沉乡村,通过多主体协同的网络治理激活了第一书记、村“两委”、村民、慈善组织、企业和政府等治理主体联动,解决乡村治理中人力短缺、信息不及时和不对称、乡村治理碎片化等基层治理难题,赋能乡村治理,有效解决乡村治理的难点和痛点问题。

一是助力慈善组织拓展乡村振兴路径。在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各类慈善组织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专业优势,为乡村发展汇聚了不少能量。基金会下沉乡村,改变以往慈善组织开发项目仅仅聚焦于某一个侧面,或就某一个群体展开的特点,寻求乡村治理中的真问题,集合社会资源因需而治,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

二是助力乡村治理。在以第一书记为核心的党建引领下,以具体的项目为核心去推动和激发村“两委”、村民、慈善组织、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多个主体协同联动。不仅赋能各个主体活力,还将整个治理网络打通。同时,基金会提供的社会资源赋能乡村治理,可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助力基层治理,让乡村有更多精力为村民提供精准化服务,提高乡村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专业性。

三是助力村民幸福感提升。基金会根据项目中村民的真正需求,解决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发产业,通过经济收入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让居民的幸福感持续提升。

[作者王鑫系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副教授,张琦系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硕士研究生,于爽系山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副秘书长]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杂志9月上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