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 人阅读
采访采风|扣时代旋律而高歌
――全国民政系统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李雪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的民生大计。2019年,“稳就业”成为经济工作的“六稳”之首,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提出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曾经,面对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的时代大考,社会组织勇毅前行、奋楫争先;如今,面对稳就业的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社会组织扣时代旋律而高歌,尽显担当与作为。
扣时代旋律而高歌,一是有信心。2021年,民政部印发的《“十四五” 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提出 :“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大局。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助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社会组织以高度信心,将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
扣时代旋律而高歌,二是有能力。社会组织是吸纳就业创业、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的重要社会力量,既可以直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和见习岗位,也能够广泛动员会员单位等积极吸纳就业和提供服务。截至2022年底,全国89.2万家社会组织,共有1100万名专职工作人员,还在课题研究、公益项目、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吸纳了大量灵活就业人员。未来,社会组织助力就业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扣时代旋律而高歌,三是有保障。从2022年开始,民政部门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为社会组织吸纳就业提供保障。2022年,民政部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挖掘就业需求、优化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帮扶。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面对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民政部持续发力 :开展 “陪伴成长·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作为全国民政系统 “为民解忧办实事”9大民生项目之一 ;召开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指导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从六个方面部署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响应,联合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高校等单位,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搭建对接平台,引导社会组织挖潜岗位,帮助毕业生早就业、顺利就业。
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社会组织而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职责,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能够在助力经济发展、参与社会治理这条路上走得更扎实更深入;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通过引进高素质年轻人才,强化社会组织队伍建设,完善内部治理体系,能够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综述:
精作深耕 乃造沃土
―― 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纪实
本刊记者 李雪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把稳就业放在 “六稳” 工作首位。2022年7月,民政部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2023年,民政部将“陪伴成长· 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作为全国民政系统 “为民解忧办实事”9大民生项目之一。
一年多来,全国民政系统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社会组织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组织积极行动、多方发力,以实际行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23 年 6 月,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举办“聚焦社会组织新风采 传递社会组织正能量”第五次采访采风活动,本刊记者随团赴浙江杭州、宁波,实地探访社会组织助力就业情况。
培育:立足行业发展 发挥纽带作用
在建筑装饰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宁波百合盛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良武有一个愿景,把企业引向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方向。要实现这一愿景,最大的障碍就是人才。“产业转型过程急需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大量一线操作岗位面临信息化改造,急需年轻又有学历的人才,但学校的专业配置与我们企业的需求并不符合。”另一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周志春一直在探索,职业教育如何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不但让学生充分就业,而且能够把自身发展与企业、行业未来联系起来。
企业用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困境如何破解?2018年,在宁波市家居产业协会的推动下,“百合盛华”订单班成立,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通过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授课、学生到施工现场实训等方式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目前,订单班已开设6期,培养120 余名学生。
陈友彪就是“百合盛华”订单班第一期学员。从最初的实习生到资料员、施工员、技术负责人,他现在在浙江台州担任项目负责人。“在订单班所学,为我在企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毕业就能上手,也让我获得了晋升机会。”
6年来,宁波市家居产业协会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与32所学校合作,近120家企业参与,助力毕业生就业达1.2万人。
与此同时,在社会组织的助力推动下,多地校企合作持续走深走实。天津市山东商会组织会员企业与天津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定向合作开展软件开发岗位培训,共培训400余名大学生,经过双选全部实现就业。内蒙古、湖北、重庆等地推动社会组织与高校签订人才合作协议,鼓励民办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式人才培训。
在校企合作中,如果说企业和学校是点与点解决当下问题,社会组织则要立足行业发展来谋划人才培养。宁波市家居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柴山认为,社会组织要发挥三个方面作用。“第一,打破学生对行业的信息茧房。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是什么,每个细分品类里面有哪些优秀企业,每个企业有什么特长,企业需要的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营销、创意人才……学校和学生对此并不了解,这就需要协会进行行业分析,搭建信息平台。第二,在行业发展的战略性方向上,协会要提前布局。比如成立订单班前,协会要了解企业和学校需求,据此寻找对接资源。第三,协会要建立严格的筛选机制。要筛掉经营不规范、劳动保障执行不力、行业口碑不佳的企业,推荐高质量企业与学校合作。甚至学生在企业实训的食宿安全等细节,我们都要做大量协调工作。”
“通过点、线、面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赢。点是企业,线是社会组织,面是行业。”周志春说,“通过社会组织,我们和企业连接在一起,共同解决行业发展难点。”
另一个好消息是,今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4500人,目前就业率超过了90%。“我们的目标是达到98% 以上”,周志春表示。
赋能:寻我之所愿 强我之所能
2023年7月6日,喻国威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二一团农场。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绿色棉田,正为金秋时节的吐絮成熟蓄积着力量。他是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从事农业信息智能感知技术与装备研究工作的博士生,也是“智慧棉农,数字棉花”科技服务团的队长。“棉花生长防治病虫害很重要,病虫害识别基本是依靠人工观测,主观性较强。我们想通过机载光谱成像技术,对棉花病虫害进行智能识别、精确诊断,在此基础上提供精准防治决策服务,提升田间棉花病虫害管控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喻国威说。
科技服务团能够成行,得益于“2023公益未来· 大学生就业力实践项目”的支持。项目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旨在为25所高校的千余名学生提供就业力实践公开课和社会实践锻炼机会,使其获得更好的就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10支大学生实践队伍通过选拔后,可以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宜居生活改造、农业技术培训等,到乡村开展实践活动。
七八月是新疆最热的时候,比天气还热的,是棉农和科技团成员的热情。如何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如何操控无人机获取数据,如何对图像进行实时处理,这些科研环节是科技团成员最熟悉的 ;何时浇水,何时施肥,何时打药,这些棉花种植管理环节则是棉农最熟悉的。他们发挥各自所长,把对智慧农场的向往逐渐变成现实。
一个月和棉田、棉农的亲密接触,喻国威不但将自己所学用于实际,更在带领团队、与棉农交流的过程中,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们要向棉农学习,更要为棉农服务。很多关键问题还没解决,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还要考虑棉农需求和生产实际,让智慧化新农具简单高效,更具经济性。”喻国威说,“毕业后,我要留在新疆,留在兵团,为棉农们多做实事。”
刘曼是杭州七彩云集团的社区方案研究策划助理,2019年在浙江大学攻读哲学美学硕士时,她完全没想到将来会投身未来社区的建设。
2019年,杭州创业发展促进会启动了“猎鹰计划”实习计划,邀请数百位知名企业家和企业高管担任大学生实践成长导师,旨在通过导师带教、职场实践、讲座培训等方式,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促进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每年,有近500名学生通过“猎鹰计划”进入导师企业,开展为期一年左右的实习。
刘曼正是通过“猎鹰计划”,成为七彩集团的实习生,集团创始人徐小卫是她的导师。从参与集团业务到解答行业问题,七彩集团高管团队亲自教导刘曼。正是这段实习经历,让她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目前,“猎鹰计划”已有200余位实践导师,与200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对接500余家企业,帮助1200余名青年就业创业。
赋能的同时,社会组织还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与保障。江西等地动员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领域社会组织,主动提供就业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心理疏导等服务,保障高校毕业生相关权益。
招聘:链接资源 精准服务
2023年5月31日,云南省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在西南林业大学举办。招聘会上,228家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提供了3677 个岗位,涉及农林牧渔、建筑、批发和零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制造、公共管理等18个行业领域。
这场看似普通的招聘会背后,是举众人之力的精心筹备。为推动开发就业岗位,云南省民政厅领导带队深入3A级以上社会组织,动员引导社会组织联合规模以上会员企业,拓展服务空间,挖掘就业需求。为了保证招聘岗位质量,招聘会实行“社会组织 + 会员企业”线上报名、线下联审。对于拟参加的社会组织和会员企业的资质、主营业务、招聘岗位与毕业生专业学历的契合度,由省民政厅、省教育厅和高校三方严格筛选,从源头上为毕业生把好关。
在山东,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举办的“百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今年,已举办5次线下活动,1100余家人力资源机构、用人单位参与,发布招聘岗位2.2万个,参与毕业生8万人次。
另一方面,促进会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进行梳理总结,形成题库,并组织开展了首届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一个月里,215家院校、82万名师生家长、802万人次参与竞赛答题,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升就业能力。
2023年上半年,山东全省社会组织面向高校毕业生累计发布招聘岗位10728个,实际招聘8253人;发布就业见习岗位5516个,实际招收3587人;开展就业服务活动1256场次 ;发布岗位的会员单位6397个,会员单位发布招聘岗位106243个。
今年从浙江工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陈佩丰,找工作时选择了“寻职记”,杭州拱宸商圈招聘站站长张新一正在为她推荐工作。张新一的日常工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面试技巧辅导等服务,“我们会根据求职者的需求及特点提供适合的岗位,还会在他们入职前给出明确的晋升和职业发展建议”;二是在拱宸商圈扫街,“商户们在招聘方面存在着精力不足、资源有限等问题,我们要主动承担起专业人力资源的工作,通过与商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招聘配套服务。”
作为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孵化的创新人力资源机构,“寻职记”专注于线下商圈连锁门店招聘场景,首创“线下+线上”双结合运营模式,设置线下商圈招聘站,为求职者提供陪同式求职服务。“我们会给求职大学生定制职业规划,从在校时的实习到毕业后的就业,持续提供跟进服务,根据他们的意向提供多样的工作选择。”“寻职记”创始人陈鸿飞说,“我们已入驻11个省、直辖市的160多个商圈,为20万名求职者和3万个门店服务,今年已经帮数万名大学生找到了工作。”
各地积极创新形式,搭建高质量招聘求职平台。北京建设了社会组织就业线上数据库,及时收集分析就业数据,提升服务质量。山西、湖南等地积极采用“直播带岗”形式,吸引高校、用人单位、求职毕业生在线参与。
岗位:创新就业形式 更要创造新职业
2022年5月,叶蕾静入职宁波市甬尚慈善社工服务中心,成为久久“乐活”计划的项目专员,致力于社区老年组织孵化。虽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但叶蕾静的兴趣和性格都很适合这份工作。初来时,外联部主任苏明手把手地教她,很快她就能独当一面了。
项目专员不同于专职人员,不需要坐班,工作时间灵活。叶蕾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份工作让她既可以照顾孩子,又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设立项目专员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就业形式的创新,为行业留住和培养人才,同时帮助求职者实现充分就业。”宁波市甬尚慈善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杜燕美说。在他们的示范下,宁波的社会组织逐渐接受了项目专员这种就业形式。
社会组织在创新就业形式、挖潜自身就业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兴产业、新职业,而且受地方资源、交通等客观条件限制较小,不但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就业,还可以在地区协同发展中找到竞争优势。
2021年,白雪从南昌技术学院毕业后应聘到甘肃积石山县“AI 豆计划”数字经济产业园工作,如今她已成为班组业务负责人。
白雪所在的产业园重点开展4类数字业务:一是饿了么“骑手健康证”审核;二是利用工具对人工智能无法识别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编辑、纠错和批注,训练人工智能进行二次识别;三是利用3D点云和2D图片来界定对象,服务于无人驾驶技术,训练人工智能识别行人、车辆、交通标识、路障等交通要素;四是负责平台用户投诉解决与回访、用户反馈问题归类与注释。目前,产业园已累计带动345名大学生就业。
截至2022年底,“AI 豆计划”已支持在欠发达县建立了17个县域数字就业中心,累计帮助4000人在当地就业,多个数字就业中心成为当地最大用工企业。
一年来,在全国民政系统以及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组织共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约16.5万个,实际招聘高校毕业生7.3万余人;设立就业见习岗位约10万个、实际招收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5.7万余人;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2.5万余场,推动近10万家会员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达68万个。
党中央已经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相应地,社会组织助力就业的功能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会长夏鲁青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深耕多年,他认为,应推动社会组织稳就业促就业常态化。“一方面,应该按照就业优先政策,将社会组织的发展与促就业作用纳入总体布局,列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发展目标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目前,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能够为社会组织促就业提供充分法律依据和支持,这就需要从上到下要建立健全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推动社会组织发挥促就业的职能作用。”
经验:
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上海市民政局
上海市民政局积极响应民政部和市委、市政府号召,把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重要位置,千方百计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一,精心部署,强化部门联动。一是精心组织安排。组建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各区工作部署会,将该项工作纳入对各区的年度综合评估。二是积极搭建平台。协同市人社局、市教委等单位,连续4年举办“筑梦公益”上海社会组织联合招聘系列活动。今年,与市就业促进中心共同发布上线“上海社会组织联合招聘旗舰店”,与市学生事务中心合作启动“送岗到校”行动。三是广泛挖掘动员。各级民政部门联合发力,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发动会员单位拿出岗位,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挖掘潜在岗位,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优化社会组织登记审批流程,推动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加快登记,吸纳就业。
第二,见行见效,聚力深度招聘。一是线上线下齐发力。6月在上海公益新天地举行专场招聘会,配套就业咨询指导、职业诊断、心理咨询、VIP直聘专区等,吸引3000余名应聘者参加。5至6月,持续开展了7场“直播带岗”线上招聘会。二是建立招聘数据库。建立社会组织招聘信息数据库及常态化数据反馈机制,对今年上半年招聘情况形成统计分析报告:168家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收到简历8885份,安排面试1845人,录用441人,招聘岗位聚焦于项目管理、行政后勤、对外联络、新媒体以及社工类。三是加大宣传影响力。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发布招聘信息。系统梳理社会组织吸纳大学生就业补贴、就业见习基地等相关政策,制作视频短片。借助大流量公众号对“直播带岗”进行转播推流。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48家高校建立信息互通平台,提升招聘岗位触达率。
第三,多措并举,助力人才建设。一是抓好就业见习基地。在市就业促进中心的支持下,建立40个社会组织就业见习基地,上半年发布见习岗位430个,招聘近400人。二是指导公益创业大赛。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已举办四届,吸引了来自全国14个省份、37个地区近1000个项目参赛,涉及全国各地近百所高校;开展公益创业、公益赋能近40场,重点培育164支获奖队伍,推动近30家社会组织落地。目前,第五届大赛已启动。三是深入推进“送岗到校”。下阶段将重点征集梳理社会组织实习、见习岗位,分区域分专业开展“送岗到校”行动,提升招聘工作的精度与广度。参与市教委高校招聘会,并开设“社会组织招聘专区”,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位一体打造“苏社有为稳就业”品牌
江苏省民政厅
江苏省民政厅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动员社会力量、链接各类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多措并举引导社会组织助力就业,持续打造“苏社有为稳就业”品牌。
第一,推动社会组织开发就业岗位。一是拟订《登记审查表》等文件,要求各地将新成立社会组织“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的法定准入条件落到实处。二是将助力就业相关内容纳入社会组织年检、评估、评奖等工作,引导社会组织助力就业。三是发布《关于动员全省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倡议书》,倡导社会组织为高校毕业生增设就业岗位。
第二,推动社会组织搭建就业对接平台。一是与人社部门共享社会组织全量数据,推动社保向社会组织扩面,为社会组织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支撑。二是通过举办党建赋能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大会、助力稳岗就业和乡村振兴座谈会等,持续打造就业工作宣介平台,推动社会组织交流稳岗就业工作经验做法。三是构建社校对接平台,邀请4家高校和9家行业协会商会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见习、校企信息精准对接、高端人才培养、产学研用衔接等内容开展座谈交流,推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第三,推动社会组织做好就业服务。一是将就业工作列为主题教育重点实施任务清单,召开全省社会组织助力稳岗就业工作推进会,统筹推进。二是依托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同业务主管单位、党建工作机构推动全省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稳岗就业工作。三是聚焦各级人力资源行业协会等,引导督促该类社会组织凝聚资源优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第四,推动完善社会组织就业扶持政策。一是联合教育、人社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督促各地相关部门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摆在社会组织工作的突出位置,压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主动与教育、人社等部门对接会商,明确就业见习补贴标准和社会组织留用见习人员的奖励标准,对留用见习人员率达50%以上的,按每留用一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社会组织,将失业保险返还比例从30%提高至50%。三是在2023年省级公益创投中,围绕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设计相关项目内容,支持促进就业成绩突出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扎实开展就业服务。
第五,加强推动服务对接和工作宣传。一是多次赴人社、教育等部门和行业协会商会等开展调研对接,了解就业需求,研判就业形势。二是联合人社等部门开设“苏社有为促就业,筑梦青春赢未来”社会组织网络招聘平台,联合江苏省通信行业协会、江苏省青年企业家联合会等走进南京邮电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开展招聘活动。三是引导用人单位申报就业见习基地,落实就业见习补贴政策。
今年以来,全省社会组织共开展就业服务活动1755场次,推动8330家会员单位提供就业岗位7.8万个,有效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策渠道服务协同发力 支持社会组织促就业
浙江省民政厅
浙江省民政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有关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在助力大学生就业方面重点发力,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完善政策,优化就业环境。会同省委组织部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去年以来,5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入职社区工作。与教育等部门组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及时协调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宁波市投入410万元启动31个市级社会组织发展专项项目,引导社会组织开发就业岗位,并把吸纳大学生就业成效作为社会组织评先评优、等级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二,政社联动,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加强校企社协同,引导全省性社会组织主动对接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扩展毕业生就业新渠道。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协会打造政府、高校、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四方联动”产业人才培育模式,累计向企业精准输送产业人才4000余名。二是动员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业务,开展就业培训,提高人岗适配度。比如,浙江省动漫产业学会联系50多家会员企业在浙江传媒学院等11所高校设立动漫人才储备基地,并组织10余场岗前培训,为企业输送500多名专业人才。三是激励社会组织立足专业优势,开发岗位需求,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杭州市动员创新创业类社会组织,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8275个招聘岗位。宁波市发布招聘岗位1.55万余个。
第三,部门合作,做好就业服务。一是强化信息共享,提高服务实效。各级登记管理机关主动联系相关业务部门,交互共享就业信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精细化服务。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成员单位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就业数据精准监测、准确研判,分类做好指导服务。二是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供需对接。嘉兴等地积极协调镇街和社会组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成功率。绍兴市各区县为每个乡镇街道配备从事民政业务或社会组织工作的专员。三是建立协同机制,撬动部门资源。金华市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和项目实施等,挖掘就业潜力。宁海县建立产业人才学院,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育才体系,为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提供了实践经验。
今年以来,浙江动员引导社会组织招聘高校毕业生4200多人,发布就业见习岗位6400多个,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1170多场次,推动会员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就业岗位6.8万余个,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贡献了社会组织力量。
打造“白云基地”助力就业
广东省民政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指示精神和部署要求,2023年,广东深入推进“百城千社万企助就业”专项行动,广东省民政厅将此列为推进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行动之一,并打造了“三基地一平台”,即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广东省“百城千社万企助就业”专项行动白云基地、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白云基地、社会组织统一招聘平台“勇往职前”。今年以来,广东社会组织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14965个,招聘8713人;发布就业见习岗位7758个,招收5625人;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2182场次,发动14913家会员单位发布招聘岗位49173个。
在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指导下,广东省“百城千社万企助就业”专项行动白云基地于今年7月在广州市白云区落成,致力于打造社会组织助力促就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社会组织联通就业供需的人才培养平台、社会组织链接资源的交流合作平台。
白云基地总建筑面积约4300平方米,发挥着6方面功能作用。一是政策宣传与普法教育。贯彻和宣传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等,做好政策宣传、普法教育、优惠政策指引等服务工作。二是就业指导与综合服务。由社会组织代表及会员企业的人力资源岗位人员组成就业导师团,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咨询、职业指导服务;指导社会组织申报就业见习基地,申领优惠政策补贴等。三是见习培训与社会实践。组织开展校内外实习、见习、实训和志愿服务等各类型就业实践活动。四是人才招聘与供需对接。定期组织行业专场招聘会,承接全国、全省、港澳地区社会组织和会员企业招聘需求;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提供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等求职信息。五是组织合作与校企交流。动员和引导全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定期组织高校“访社探企”,深入行业了解人才需求,助力产业人才培养。六是信息管理与智库研究。推进全省社会组织助力就业的信息化综合管理,建立人才数据库 ;开展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调研工作,深入社会组织、企业采集数据,为全省重点产业发展、招才引智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白云基地的建成,将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汇聚社会力量,拓宽就业渠道,链接就业岗位,为促进就业贡献社会组织力量。
动员引导 4.5 万家社会组织助力就业
四川省民政厅
今年,四川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6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四川省民政厅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出谋划策,开拓民政领域社工就业岗位,同时动员引导全省4.5万家社会组织,面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就业岗位、设置见习岗位、提供灵活岗位,助力全省促就业大局。
第一,搞好调查研究,整合行业资源。深入省内9个市州30余个县市区120家社会组织开展专题调研,远赴广州、深圳等地区学习、交流,探究社会组织及所辖会员企业人才需求与当前就业形势及青年学生就业需求等相关议题。6月16日,召开有22家行业协会商会参加的行业协会商会构建新发展格局座谈会,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辅助政府、服务企业、促进就业、凝聚合力的独特优势。引导行业协会商会进一步开拓岗位资源,通过积极收集会员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对接省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协同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举办各类招聘会等。比如,四川省房地产业协会广泛动员121家会员单位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涉及房地产开发、物业服务、房地产估价等行业。
第二,搭建服务平台,策划主题活动。联合省经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经济合作局、省工商联等单位,动员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引导会员单位、行业及领域内企事业用人单位重点向毕业生扩大就业容量。联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商联、团省委等单位,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招聘对象,连续两年策划并牵头组织“美好生活 奋斗人生”社会组织招聘活动。招聘活动启动当天,150余家单位带来近3000个岗位,现场吸引了4000余名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专区,797家社会组织及企业单位提供2万余个岗位。四川省川商总会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召开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清单460条。南充市社会组织孵化园完成大学生实训2000人次,帮助超200名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组织及社区就业。雅安15家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参加了雅安市2023年人才活动周专场招聘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180余个就业岗位。2022年以来,全省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近11万个,实际招聘2万余人。
第三,履行管理职责,引导就业服务。一是把稳经济、促就业、惠民生统筹纳入社会组织评星创优、年检年报、等级评估等工作,引导社会组织聚焦社会问题,积极担当作为。二是激发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及会员单位内部活力,着力解决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和能力建设方面的紧迫问题,助力社会组织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开展社区社会组织“找、建、用、统”专项行动,挖掘在地社区社会组织就业潜力,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收集、发布、对接便民服务岗位信息,方便高校毕业生在社区就近就业。四是推动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培训机构、社会工作机构等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增强服务基层的能力。五是推动各类与促进就业相关的协会、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强化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与就业辅导,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做好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服务。六是引导权益保护领域社会组织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公益援助等权益维护服务,配合有关部门防范虚假招聘信息。
访谈:
自2022年7月民政部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以来,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该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提升?本刊专访了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王喆和山东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姬升峰。
王喆 :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大有可为
本刊记者 李雪
中国民政:您如何看待这一年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
王喆:在我国,拉动就业不仅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推动产业和企业主体创造和扩大就业岗位,也要依靠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特别是社区建设、公益事业的发展来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组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成为吸纳就业、助力就业的重要阵地。有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22年,全国社会组织数量从39.7万个增长到约89.2万个 ;截至2022年底,社会组织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100万人,占全国总就业人口比重约1.4%。其中,城乡基层社会组织达到69万家,吸纳就业810万人。可见社会组织在促就业方面的贡献和作用。
2022年7月,民政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促进就业的大势相适应。
从一年多来的实践看,社会组织在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很多社会组织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拓宽就业岗位;有的积极开展线上培训,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很多社会组织通过动员会员特别是会员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宣传推广地方和企业促进就业的有效经验和创新作法,为助力就业大局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民政: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开展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给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理念、就业支持带来了哪些变化?
王喆: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组织特别是城乡基层社会组织,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深入基层一线的就业见习机会,使他们从校园走向社会,在实习见习过程中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获取了工作经验,提高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还帮助引导他们向以服务会员、客户和社会公众为中心转换,树立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正确价值取向。
第二,社会组织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涉及各行各业,在挖潜开发就业岗位的同时,积极动员会员力量,组织开展就业服务、技能大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创新创业等活动,帮助年轻人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对促进青年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积极开展促进就业的建言献策。在疫情期间和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社会组织为推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特别是青年就业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建言献策,对推动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就业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民政:社会组织助力就业不但要让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进得去,还要留得住。为了帮助他们能够在岗位上长期稳定发展,社会组织及其会员企业还需要做些什么?
王喆:通过对青年就业的调研,我们认为,社会组织和会员企业应在增强就业吸引力、增加就业稳定性和提升就业质量上下功夫。
第一,积极畅通青年了解和融入社会组织的通道。构建开放、信任的社会组织文化和企业文化,营造轻松、柔性的组织环境,特别是要在吸引、留住、激励年轻人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又适合年轻人特点的措施,增强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会员企业发展的归属感。
第二,大力促进青年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提升。社会组织和会员企业要强化对青年培养使用的主体意识,加强培训,通过构建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和明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等措施,全方位搭建青年能力提升平台,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实现素质能力的提升,进而反哺社会组织和会员企业发展。
第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挖掘青年潜能。针对当代青年的就业追求和工作特点,结合社会组织、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明晰的上升阶梯导图,在不断提升青年就业质量的同时,实现社会组织、企业的长远发展与青年的个人发展同步推进。
中国民政:高校毕业生思想活跃、有活力,他们的加入会为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带来哪些契机?
王喆:年轻人的加入,有助于社会组织实现创新创造、数字化转型。高校毕业生思想活跃、充满活力,他们的加入有助于“创新创造”有的放矢、落到实处。社会组织要鼓励支持他们进行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创新,进而帮助社会组织自身实现创新发展。同时,高校毕业生具有知识专业优势,这是社会组织实现组织革新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智能化的引进和应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社会组织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发挥知识专业优势,更好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组织工作迈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依靠各类人才,包括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具备多方面相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等。高校毕业生具有相应基础和潜质,他们进入社会组织,可为社会组织实现创新发展和管理升级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中国民政: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您认为在哪些方面还需加强?
王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进一步解决社会组织自身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部分社会组织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收入有限。而且,近几年受疫情冲击影响,项目支持减少,经费不足。这使得社会组织难以拥有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薪资水平,就业吸引力不强。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认真研究和推动解决。
第二,进一步改善社会组织就业发展环境。目前,社会上普遍对社会组织认知不够,导致就业预期不强。很多人认为在社会组织就业既不如体制内的工作稳定,也不像企业有较高的薪酬,加之职业发展空间不明朗,所以,年轻人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的意愿不强,人员流动性较大。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广大年轻人认识到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在社会组织工作的积极意义,同时不断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地位。
第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社会组织就业的政策。一是全面落实《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抓实抓细,切实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二是就业政策要与社会组织充分对接并落地见效。对于现行的创业就业租金扶持、技能培训、户籍迁转、档案工龄认定、职称评定等政策,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见习等补贴政策,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解决好其在社会组织落地的难点问题。三是完善相关政策。对社会组织在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或资金支持。
姬升峰 :期待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惠及社会组织
本刊记者 李雪
中国民政:请您介绍一下山东社会组织助力就业情况。
姬升峰:目前,山东省共有社会组织6.69万家,吸纳就业40万人,平均每个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约6人。近年来,全省每年新增社会组织5000~6000家,可以直接吸纳就业上万人,其中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创办的社工类社会组织。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山东各类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26616人。从山东的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稳岗就业的新生力量。
中国民政:社会组织助力就业在哪些层面还需要改进提升?
姬升峰:我想可以从求职者、社会组织、政策支持三个层面来考虑。对求职者而言,需要转变就业观念。社会组织不是事业单位也不是国企,有其自身的特点,求职者加入社会组织时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对社会组织自身而言,需要加强建设,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首先,提升社会知晓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组织的作用和价值。其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高薪酬待遇,落实好“五险一金”等保障。再次,畅通职业通道,打破事业“天花板”,创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平台。最后,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训体系,让年轻人能力得到提升,工作起来也更有动力。对政策支持而言,国家出台了激励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7月,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一方面,要落实好这些政策;另一方面,适时评估政策效果,进一步完善细化政策,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积极性。
中国民政:根据您的了解,政策落实得如何?
姬升峰:民政部等三部委印发的《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符合相关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就业见习补贴。目前,这两个补贴已经基本落实了。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社会组织充分了解并享受到政策红利。
中国民政:还有哪些政策在激励社会组织助力就业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姬升峰:建议在国家层面明确,将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范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到:“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虽然不是小微企业,但在纳税时履行与小微企业相同的义务,因此建议在享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方面,应当与小微企业一视同仁。2017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也提到:“对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组织,符合条件的可同等享受企业吸纳就业扶持政策。”我们认为,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惠及社会组织,将调动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积极性,持续扩大社会组织就业人数和规模。
中国民政:在山东,这项政策进展如何?在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方面还出台了哪些政策?
姬升峰:今年7月,山东出台相关文件,将社会组织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扶持范围。社会组织助力就业,是以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的。近期,山东省民政厅联合14部门出台了《关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强省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建好、管好、用好、服务好”社会组织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助力社会组织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大局。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