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1 人阅读
光明网讯(记者 徐倩阳)9月15日,在第十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展示会主题研讨会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助理兼慈善分会常务副会长彭建梅代表“中国慈善系列报告研究组”发布了《中国慈善服务发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讲师周缘圆执笔,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定稿,是全面反映我国慈善服务发展全貌的一项研究成果。
报告指出,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支撑、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在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慈善事业实践中,慈善服务是实现其目的与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决定着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功能作用及其最终实践效果,促进慈善服务高质量发展对于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报告指出,党和政府日益重视慈善服务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慈善服务政策制定和执行正在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合力。自1996年以来,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中,有28部含有慈善服务的内容,占现行有效法律数量的近十分之一。自1998年以来,以民政部为主的近20个国家部委和总局机关先后颁布了上百个涉及慈善服务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地还出台了50多个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与政策为促进慈善服务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报告认为,我国慈善服务在发展实践中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慈善服务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从早期主要在济贫、救灾、安老、恤孤、养疾等领域开展服务,到现代社会关注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议题,慈善服务的公益色彩更加浓厚。二是服务主体走向多元化。截至2021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超过90万个,全国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达11592个。以个人为主体的慈善服务更加组织化、制度化,个人慈善服务在现代社会的参与方式主要是志愿服务。2021年,我国志愿者总量累计达到2.7亿人,志愿服务组织(队伍)数量达到123万家,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7.71%。三是服务项目呈现多样性。慈善项目涉及的领域也已突破了传统慈善的范畴,有了更加广义的拓展。通过对2019-2022年中华慈善奖获奖项目的分析,报告发现,2022年获奖项目服务人群更加聚焦、需求回应更加具体,服务货车司机、社区发展、社会工作、公益寻人为新增服务内容,逐渐实现项目领域的拓展和形式创新。四是服务形式创新发展。慈善超市成为援助类慈善服务的重要形式,时间银行持续助力养老慈善服务,社区慈善极大地强化了基层社区层面的慈善服务递送,互联网慈善蓬勃发展。已形成慈善组织直接提供服务、慈善组织委托其他组织提供服务、慈善组织的系统化服务、慈善组织在政府主导下提供服务和“慈善+”服务多种模式,并在各种模式中实现了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形式创新与合作方式创新。五是志愿服务有序发展。2021年全国有志愿项目621万个,超过1亿名活跃志愿者贡献服务时间42.07亿小时,折合人工成本价值约1954亿元。全国应急志愿者超过60万人,形成了慈善服务提供的坚实队伍。
报告肯定,我国慈善服务正在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政策体系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政策措施从试验性状态趋向成熟,政策内容涉及扶贫济贫、灾害救助、特殊群体服务、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公益性服务等慈善服务相关的各个方面。二是服务主体具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全局大局意识。2020年慈善资源总量中664.1亿元的增量主要来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爱心捐赠和志愿服务价值。自2017年至2021年,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的比例从47%提升到51%,社会团体从23.5%提升到29.6%,社会服务机构从19.8%提升到23.6%。2016-2020年,全国基金会投入乡村振兴领域的总额为1499.6亿元。三是服务内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新时代的互联网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养老服务和志愿服务领域。2016年以来,民政部分3批遴选了30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带动超过510亿人次的网民参与公益慈善,累计募集善款超过320亿元。“智慧养老进社区”在城乡社区推广;“时间银行”等线上平台极大提升了志愿服务供需匹配的精准度。四是服务组织体系呈现中国特色的政社关系。我国慈善服务历来有政府的深入参与,从唐朝时期的悲田养病坊到现代的慈善会系统,政府通过在慈善组织设官管理的实践传统,将民间慈善组织管理纳入国家制度体系管理,逐渐形成家国同构的慈善共同体。五是服务实践传承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并具道德激励功能。它以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优良传统为底色,以顾大局、救急难、扶助弱势为基本取向,一大批先进典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报告同时强调,我国慈善服务在近2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中也存在着不足:第一,服务类慈善组织发展不足,其数量偏少,质量还有待提升。第二,服务群体细分不够,需求了解精准度不足,服务提供精细化程度不高。第三,服务内容以传统服务为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服务偏少。第四,政策支持力度仍然相对不足。这些不足也反映出慈善服务发展还有巨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需要以慈善组织等为主体的服务供给方继续努力,而且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
报告建议,慈善服务的未来发展要回应人民需求、解决现实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第一,明确中国特色慈善服务的发展理念与目标。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将慈善服务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使其成为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引导慈善服务继续在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发挥作用。第二,完善慈善服务的法律政策体系。明确慈善组织提供服务的收入应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明晰不同模式下慈善服务主体的权责关系,形成服务空间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策,加快形成原则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以及质量评价指标。第三,精细划分慈善服务的对象群体和内容。在扶贫济困、教育、医疗等传统领域保持稳定深入的服务,同时提供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小众化需要的慈善服务,整合资源,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第四,夯实慈善服务的主体基础。完善慈善组织的发展,加强慈善服务专业人才培育,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第五,优化慈善服务方式。大力发展社区慈善,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强力推动创新发展。第六,实现慈善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衔接,强化工作机制、服务内容、资源和数据等方面的衔接。
报告呼吁,慈善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和趋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应当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大支持和高度关注,提供有利于慈善服务发展的更好政策环境和优良社会氛围。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国情和社会新阶段的目标,慈善组织及相关主体在提供慈善服务时也需要面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切实回应人民需求。未来,慈善服务应持续优化理念,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夯实主体基础,优化合作方式,创新服务形式,实现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衔接,通过各界共同努力,用更广泛的共识和各方智慧促进慈善服务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下一篇:重庆市信鸽协会捐赠信鸽放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