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7 人阅读
陆家嘴街道自3月下旬以来,开启了一条特别的保供通道:通过电话或线上扫码入群,居民可以订购包含蔬菜、水果在内的多种物资套餐。
黎孜住在陆家嘴东部一座老旧小区,4月初,她加入这个群并成功地下了一单。随后发现,食材供应的主体并不是什么市场商家,而是一个叫作陆家嘴街道慈善超市的地方。慈善超市,由此进入这个年轻人的视野。
慈善超市缘起于美国。最初的发起人目睹了城市底层失业人员的饥寒交迫,鼓动其他人捐赠闲置衣物,再分发给需要帮助的人。引入我国后,它更多承担着款物募集、困难群体救助等福利功能,同时部分兼具超市职能。
上海自2003年培育出全国第一家慈善超市至今,已在全市214个街镇建成了233家慈善超市,可以说是实现了全覆盖。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慈善超市对相当一部分上海市民来说,“存在感”仍然是稀薄而小众的。
这样一个一手牵着来自社会各界的物资捐赠方、爱心人士,一手牵着消费者和受助者的慈善载体,究竟在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同样关心,这场疫情将给慈善超市带来什么。疫情过后,它会变得更好吗?
疫情中,资源链接功能持续发挥
福州路上的善淘buy42外滩街道慈善超市,正对着上海书城。这其实是一家“非典型”超市。它不同于一般的超市,需要什么有什么。“它是有什么,就卖什么。”善淘商品部负责人朱贞华说。
作为一家公益组织,善淘在上海经营着14家慈善超市,货物来自企业及社会人士的无偿捐赠。捐赠物资出售后回笼的资金,再专项用于各类困难群体的帮困救助。因此,这里不进货,也不售卖捐赠物资以外的东西。企业捐了什么,这里就销售什么。
疫情发生后,善淘第一时间把自己各个店面的洗手液、漱口水等一线可能用到的物资库存,整理后捐给了各个医院、社区。朱贞华说,善淘的物资长期以来以日用品、服装类为主,食品较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很希望参与社区保供,却又很难真正介入的原因。”
进入4月以后,因封控缘故,善淘的各家慈善超市门店基本关停了。不过,与善淘合作的社会善意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止息。一家经营燕麦奶的企业,先后通过善淘捐赠了5310瓶燕麦奶及200余包燕麦片。善淘将它们全部对接到了防疫一线的医护等工作人员手里。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一家拥有官方背书的社会组织进行捐赠,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捐赠的效能。而对于善淘来说,大量社会需求通过多个渠道反馈和汇总过来,也确实需要更多的捐赠方,两厢情愿。
不久前,一家医院提出,医护人员马上要进方舱,急需一批行李箱放置医疗物资。正值小米公司捐赠了一批物资,仍有20个行李箱存在善淘的仓库,善淘将它们悉数捐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的各家慈善超市,大致分两种经营模式。一种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委托有资质、有爱心、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组织来管理和运营。也有部分街镇的慈善超市,由体制内人员兼任负责人,由街镇成立民非组织进行管理。
然而不管是哪种类型,慈善超市衔接本土爱心资源与真实帮困诉求的根本职能并没有变。朱贞华介绍,目前善淘拥有诸多长期捐赠伙伴,如小米、蚂蚁金服、嘉娜宝、上海纺织等等。“社会企业贡献的力量越大,我们能够链接的资源就越多,帮助的人群也就越广。”
应急时期做大“超市”功能,可行吗?
陆家嘴街道慈善超市显然走了另外一条路。尤其近半个月以来,它联合辖区内的多个超市,如联华、家家乐、清美、优品等,上线调味品、纸巾、洗衣液等类型多样的物资,慈善超市,逐渐更向“超市”的含义靠拢。
不过,长期以来“有什么卖什么的”的销售模式,从诞生时就注定,作为慈善超市,它很难像专门的超市那样,拥有非常完整的供应链,充足的配货和人手。一旦订单数量激增,短板开始显现。
陆家嘴街道某居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月初,慈善超市曾采取过由居委统一下单团购的模式,可集中采购了3次后,发现蔬果的品质明显下降。“居民觉得蔬菜有点蔫巴,可能是存储的时间比较久,后期下单人数就越来越少了。”
此外,配送能力也不太充足。记者4月19日在该慈善超市下单,本应是“隔日达”,但直到22日晚上11点才收到物品。期间,平台上催问何时发货的人不在少数。
还有居民发现,自己购买的物品里,有缺货少货现象,并且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因此,不少居民开始吐槽,也有人给慈善超市提建议:希望有什么物资、剩余多少库存,能够在小程序后台提前设置好,避免出现库存超售、漏送的现象。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