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

站在田埂 望见未来——广东“双百计划”社工服务观察

2020-10-15     人阅读


本报记者 颜小钗 夏学娟

宣传民政政策、帮扶民政对象、助力生计发展、整理村民口述史……一支集结1700多名身穿蓝马甲的双百社工队伍正活跃在南粤大地,为民政对象的能力建设、乡村社会的重建提供着别样路径。

双百社工源自2017年广东省民政厅启动实施的“双百计划”。如今,三年过去了,社工们凭借专业服务,成了民政对象的“贴心人”、脱贫攻坚的“助力者”、村民眼中的“自己人”、党政干部的“好帮手”,村情村貌、村民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

挂图作战,打通“最后一米”

在人口占全省近半、面积占全省七成、人均GDP却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几乎集中了广东省85%以上的民政对象。

在册民政对象已有政策扶持,缺的是服务跟进;不在册的边缘困难群体,需要的是识别后提供政策支持。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入户走访,了解动态情况,而民政事务点多、线长、面宽、人少,许多政策落地往往存在“最后一米”的问题。“双百计划”正是肩负着这样一种特殊使命——通过社工实现政府惠民政策和困难群体的无缝衔接。

2017年7月,陈柳君放弃在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成为一名双百社工。驻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为把民政对象“家底”摸清,她和伙伴们白天马不停蹄走村入户,晚上画图—— 一张张“用脚丈量”的社区民生问题图、社区资源图,上面标有各种符号、各类颜色,分门别类地记录着村民的困难、诉求以及村庄可挖掘的资源。

“通过走访,我们协助镇里全面核查了民政对象的信息,并建立专人专档,按照紧急程度分成四级探访标准,进行动态管理。” 陈柳君介绍。

走访时,社工发现这样一户人家:儿子入狱服刑,儿媳妇离家出走,丈夫又不幸中风瘫痪,刘姐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孙女,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碍于“家丑不能外扬”,也不了解政策,走投无路的刘姐咬牙硬挺着……

经多方协调,社工协助刘姐丈夫办理了残疾人证,并帮助他们申请低保。比起经济保障,社工更关注的是重燃他们的生活希望。社工经常上门疏导他们的情绪,还鼓励两个孙女参加社区活动,跟随社工一起服务其他困难群体。

渐渐地,周边村庄的村民也会主动过来寻求社工帮助。

服务中,社工发现边缘群体往往是“困难的综合体”,需要打通民政、公安、教育、医院等多部门藩篱。他们穿梭在各部门间,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帮助4个多年“黑户”的孩子解决户口,到唇腭裂儿童术前术后全程陪伴;从帮助孤寡老人改善居住环境,到协助残障人士康复训练……三年间,全省407个站点的1700多名社工协助镇(街)对民政对象和边缘困难群体进行全面核查,目前已为25万户、48万人建档、立卡、造册,实行动态管理,为有需要的个人和家庭兜起了民生底线。

“社工的价值不仅是服务有需要的人群,更重要的是发现有需要而不被关注的人群。双百社工就是要把民政服务做到‘最后一米’,走村、入户、到人,让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广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同参与,带去田埂上的希望

“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困难群体的需求被看见和满足。此外,关注“增能建设”的社工还让村民的脱贫就业、生计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紫城村是新丰县的一个省定贫困村。和众多农村一样,留在村庄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有些贫困妇女强烈希望通过创业摆脱困境,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社工得知后,链接资金帮她们实现养殖、开办童装店等创业梦想。这些女性还在社工的组织下,分享创收经验,回馈社区。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在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乡村振兴战略正有序实施。道路宽敞了、乡村旅游业搞起来了……除了这些硬件设施的改造,社工更关注人的“塑造”。

最初,村民参与意识淡薄,甚至出现阻碍施工队作业、破坏工程等现象。“乡村振兴不单单是村委会或政府的事情,应该是整个村子的事。”社工陈烈孝说。于是,他和伙伴们策划了“全民参与·共同缔造”志愿者培育项目,推动村民共同参与到乡村振兴中。社工培育留守妇女志愿者骨干,参与到社工日常走访困难群体的工作中,并举办手工坊项目,带动妇女创收。同时,通过组建“东华之声”小记者团,让村里留守儿童担当小记者,既“报道”好人好事,也“曝光”不文明行为。

当村民以主人翁身份,向外来游客介绍村子时,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看见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村子,我们很有成就感。”

汕头海湾大桥的另一边,社工陈宝秀和伙伴们利用一切探访时间,与澄海区东里镇东和村的民政对象、老幼妇孺、文化达人攀谈,从一村一池、一墙一壁、一针一线中寻找东和村的历史印记,建立村庄口述历史档案。

竹叶树影斑驳,老墙青苔依依。记录口述故事、社区协同治理……虽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善生计,但通过村民的口述及参与过程,增强了村民归属感,凝聚了人心,是一种微妙却无穷的力量。“这也是双百社工强调的,个案救助与精准扶贫的最高境界是迈向能力建设与社区共治。”担任“双百计划”总督导的中山大学教授张和清认为。

双百探路,求解本土人才培育模式

社工撬动的协同力量让村庄得以振兴;让离开的人记住乡愁,记得来时路。

乡有所向,情有所往。与陈柳君一样的1700多名驻村社工中,有人放弃高薪工作,有人从大城市归来,还有人就是当地的村民……

常言道,天下之治在于人才。社工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一直是民政部门关注的。“双百计划”启动之初,广东省民政厅就规划了清晰的路径:社工人才由省民政厅“统一招聘、统一督导、统一使用”,社工与镇(街)签订劳动合同,按每配一名社工资助5万元的标准,由省与地方(市、县两级)按6∶4的比例配套资金,并设定薪酬增长机制,每年度考核合格后按5%递增。

同时,给予社工成长时间。以5年为实施周期,前3年以培养人才、稳定队伍为主,后2年基本成为当地重要的社工人才,还可以选拔为内部督导。

目前,98%的双百社工都是本土人才,成长为专职督导的有24名、内部督导的有50名,分布在407个镇(街),织就了紧密联系的服务网。

最初推行中,有部分地区一度认为采用直聘社工的方式,是“政府购买机构服务模式”的倒退。

据记者了解,这是广东省民政厅在十年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基础上的良苦用心,旨在破解基层民政服务力量薄弱、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要将以往的“先成立机构承接到项目后再招聘社工”转变为“培养职业化社工队伍为重点”的发展模式,以此培养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扎根乡野,让人们站在田埂上就能望见未来。

“当在农村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时,最担心的是社工愿不愿意到乡村,能不能留得下。‘双百计划’将社工吸引到农村,进一步走近社会工作的基本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进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说。

为避免被行政化,“双百计划”构建起“省项目办-地市督导中心-社工站”三级服务网络,聘请资深社工每月到站点开展不少于12小时的协同督导服务。“双百计划”项目办主任陈海宾说:“在专业上,督导团队强调‘发现逻辑’,基于摸清需求开展服务,而不是‘验证逻辑’,先有项目指标再满地去找服务对象设计服务方案,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工作。”

 (策划/《中国社会工作》编辑部)

来源:中国社会报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