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6 人阅读
霓虹养眼、流光溢彩,夜上海这座不夜城被再次点亮。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上海通过推出“五五”购物节、启动首届夜生活节、打造多个特色市集等方式重振消费信心,推动经济发展重入正轨。
昨天(4日)下午,由上海购物中心协会、上海大学上海经济管理中心和中国商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0年购物中心夜经济·市集发展论坛举办。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大悦城创始人、中国商业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史焯炜,上海购物中心协会会长钱建强等相关行业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共话城市集市夜经济发展新蓝图。
据悉,自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来,沪上2020上半年举办的集市近百个,主要可分为“购物中心+”“步行街+”与“景区+”三大模式,其中“购物中心+”占比最大,达到57%。内容上主要聚焦餐饮,零售,体验,文创,娱乐等。其中还涌现了多个具有标杆影响力的集市,如安义夜巷、BFC外滩枫径、思南夜派对等。
丰富消费场景 集市效应提振商场经营
集市与商业体的融合互补,正使得购物中心的整体经营上扬。
论坛上,上海大学上海经济管理中心副主任、商研院专家委员会常务主任孟添,代表商研院与上海购物中心协会联合课题组,发布《2020上海集市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通过对99个集市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在“购物中心+集市”模式中,集市对商场的引流作用显著。以安义夜巷为例,5月30日至7月26日期间,共计开放12次,吸引客流近 40万人次,其所在的嘉里中心客流量增长 35%,商场业绩增长 44%;而BFC外滩枫泾同样提振商场的营业额同比增长125%,商场客流同比增长189%。
除了让商业形态更多元,购物中心也对集市的产品提出了不同于商场的“差异化”“个性化”的要求。
“我鼓励集市创新菜单,比如商场的牛肉火锅店,开在集市它就改做牛肉串。” 崇邦集团物业及营运管理部董事总经理连允真透露,尽管是商场的餐饮入驻集市,但会通过丰富商品品类打出“个性牌”,也为商场本身的店铺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孟添表示,集市具备的灵活性、开放性、求变易变性优势,正好弥补购物中心由于长期租约、空间限制带来的创新迟滞,更加满足消费者的人性需求,集市是购物中心经营的有益补充。
融入文化元素 打造上海城市名片
正广和的橘子水,红彤彤的糖葫芦,非遗传承人手里的小面人……这些还原了老上海记忆的小物件,一一在夜市上呈现。
“回忆是最强的共鸣。”在青岛金茂湾购物中心总经理岑晓晶看来,情感寄托是人的天性,只有把握住城市文脉,融入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元素,才能打造出真正“吸引人”“留住人”的夜市集市。
被赋予新内涵的夜市成为城市空间中与人文、自然、艺术交流的窗口,助推上海四大品牌建设。
以“外滩枫径”为例,它取自谐音“外滩风景”,意为上海市民来到枫泾路,既能观赏外滩美景,也能体验城市风尚。
BFC建筑本身就是上海独一无二的“代表作”——夜幕降临,BFC升腾的景观灯光勾勒出错落的轮廓,延展出黄浦江壮美的天际线,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复刻。
在这热闹的集市,文娱活动更是“常来常新”,将上海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欧洲风情的街头艺人,还有激情澎湃的乐队演出,光怪陆离的夜光劲舞,当然也少不了上海滩“老克拉”的摇摆爵士。据悉,除了固定节目外,每周还会推出神秘摩登的“快闪惊喜”……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表示,我们的经济业态模式正在不断创新,集市夜市一方面集成了各类业态模式,另一方面也是文化旅游和商业的跨界融合。因而要将建设集市夜市经济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希望建立自治机制,进而优化消费环境,打造消费升级。
集市只是夜经济的一个载体,其核心是城市的百姓。丰富的消费场景、多元文化的交织、城市的发展更新,一个不同以往的集市夜经济点亮了上海的夜空,也为城市的运营、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着,我们的生活越“夜”越美丽。
文/图:王宛艺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