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2 人阅读
本报记者 翟 倩
社会事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既有面对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民生保障,也有涉及殡葬管理、婚姻登记等的专项政务服务,是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做好基本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根据业务特点,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全面发力,各项业务工作呈现齐头并进的蓬勃发展之势,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怀国家、躬身为民,“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对各类困难群体,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等殷殷嘱托深深镌刻在民政人的心中。
十年来,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在照料服务、救助寻亲、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方面下大力气建机制、压责任、提质量、优服务,有效地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348.3万人次,每年救助数量从300多万人次减少到70多万人次,长期滞留人员从10多万人减少至不足2万人。
十年来,救助管理工作知晓度不断提升。自2012年起,全国救助管理机构于每年6月19日举办“开放日”活动,广泛动员热心市民、社区干部、人大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进站参观,了解救助管理机构内部设施设备情况和救助对象的衣、食、住、行,同时宣传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2021年民政部首次举办了全国性的“开放日”活动,征集推广“最美救助站”“最美救助人”等典型案例,全方位展示了救助管理工作成效。
近年来,寻亲以及落户安置工作成为救助管理工作的亮点。民政部升级完善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启用人像识别、精准地域弹窗等技术,提升救助寻亲能力;指导部管社会组织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联合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北京百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创立全国救助寻亲平台,多方调动力量参与寻亲工作。2018年以来,累计帮助5.8万人成功寻亲。确实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及时启动落户安置程序,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其摆脱生活困境。2019年以来,累计落户安置6.8万人。
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十年来,民政部在残疾人福利的制度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
加强残疾人事业顶层制度设计。民政部参与和推动残疾人保障法、精神卫生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制定修订工作,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国家残疾预防行动中长期计划制订工作。
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民政部提请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牵头建立了由22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选择了34个地区开展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选择了13个地区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目前,全国20个省份建立了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建成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49个,设立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实体店400余家;15个省份建立了基本型康复辅助器具租赁补贴制度,惠及870万人。
着力完善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大力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牵头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积极做好困难重度残疾人社会化照护工作。目前,全国有精神卫生福利机构249家,床位8.3万张,在院服务对象7万名;18个省份出台了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政策,16个省份探索开展了试点工作。
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这进一步标定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全局定位。十年来,社会事务领域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在殡葬、婚姻登记管理方面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与效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殡葬改革和服务规范工作实现新进展。民政部配合发展改革委将殡葬设施建设纳入了“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实施方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实施方案,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40亿元,补助地方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堂建设以及火化炉等设备购置项目。2017年,民政部选择80个试点地区(单位)组织开展了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从体制机制、设施建设、规范管理、服务保障等八个方面先行先试,总结和推广了山东省沂水县“惠民礼葬”等一批典型经验,为解决殡葬领域群众烦心事、操心事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大力推进殡葬信息化试点,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的行动方案》,全国初步建成“一库一网一平台”,26个省份实现了部、省两级平台互联互通。
婚姻管理迈出新步伐。近年来,各级民政机构全面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登记现存纸质历史档案的补录工作。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全部配备了人脸识别、人像采集、身份证读卡等智能设备,实现了人、证、库的有效比对。落实国务院要求,指导各地区大力推进婚姻登记电子证照建设,推动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的婚姻电子证照互认共享,不断推展婚姻登记电子证照的应用场景,助力全国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印发《民政部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分两批确定了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积极行动,确定了近300家实验单位,形成层层抓试点、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会同全国妇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区依托婚姻登记机关建立健全一站式、多元化、人性化的婚姻家庭服务机制。目前,全国70.2%的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成为婚姻当事人化解情感和婚姻困惑的温暖港湾。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印发《关于妥善处理以冒名顶替或者弄虚作假的方式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指导意见》,切实维护婚姻登记秩序和当事人合法权益,节约了行政成本和司法资源,凝聚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合力。
改善服务永远在路上
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必须将群众关切作为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度量衡”。十年来,兜底保障特殊困难群体、不断满足民众期盼,不仅是社会事务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根本所在。
救助管理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救助合力进一步增强。民政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目前,省级层面全部建立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全部建立民政部门负责同志定点联系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制度,各地普遍建立第三方监督委员会或特邀监督员制度,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主体责任有效落实。此外,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逐年制定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要点推动落实,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
持续推进殡葬改革,不断规范殡葬服务管理秩序。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升级,殡葬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3年,由民政部拟制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为深化殡葬改革指明了方向。2016年、2018年,会同相关部门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新发布行业标准30余项,为新时代深化殡葬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引。此外,组织开展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墓地和殡葬业价格秩序及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经营等专项整治,规范了殡葬服务管理秩序。
婚姻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婚姻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民政部参与了民法典的编纂,启动了《婚姻登记条例》《婚姻登记工作规范》的修订,出台了《婚姻登记术语》《结婚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等行业标准,制定了数十个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以民法典为核心,以《婚姻登记条例》为支撑,以地方性法规、部门或地方政府规章、相关政策文件和标准为补充的婚姻管理法律制度体系。尤其是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扎实开展,使婚姻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22年8月底,全国共办理“跨省通办”结婚登记58618对,离婚登记12243对,有效满足了群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
全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助力全面小康建设。民政部提请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牵头印发了进一步完善两项补贴的政策意见,建成全国统一的两项补贴信息平台,建立常态化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两项补贴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实施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和“全程网办”。截至今年8月底,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已分别惠及1184.5万困难残疾人、1520.5万重度残疾人;29个省份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15个省份将生活补贴范围拓展到无固定收入、低保边缘家庭、重残无业、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困难残疾人;11个省份将护理补贴覆盖范围拓展到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社会事务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把人民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党中央赋予的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履行好,把惠民政策落实好,把群众诉求期盼解决好,一步一个脚印,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
来源: 中国社会报
上一篇:如何评估慈善信托的慈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