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 人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各级民政部门以法治筑基,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要,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凝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现选登北京、浙江、湖北、广东等四省(市)的典型经验做法,以资借鉴交流。
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
北京
以“四个注重”为抓手 推动慈善信托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民政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紧密结合首都工作实际,围绕“慈善北京”建设,持续推动慈善信托规范化、透明化、专业化发展。2021年度,慈善信托新增财产规模、累计备案财产规模增速均居全国首位。慈善信托日益成为推动首都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注重制度建设,推动慈善信托规范发展。按照慈善法规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和工作指引,为慈善信托稳步发展提供了系统性制度保障。2016年,出台了全国首个地方性慈善信托规范性文件——《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2020年,围绕慈善信托规范发展中的核心环节,率先制发《北京市慈善信托备案指引》,从工作流程、备案要素、风险提示等方面明确相关要求。2021年,以工作规范化为着眼点,在全国首推《慈善信托合同示范文本》,促进业务操作的统一、高效。2022年,以提升慈善效益、实施综合监管为目的,率先通过《慈善信托评估规范》地方标准立项,采取标准化手段强化对受托人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促进慈善信托安全、稳妥运营。
注重先行先试,探索慈善信托多元发展。2016年,率先探索由慈善组织担任单受托人、慈善组织与信托公司共同担任双受托人的慈善信托模式,开启了慈善组织参与慈善信托事业的破冰之旅。2017年,开展类股权慈善信托创新试点,探索非货币实物类资产参与慈善信托的新形式。2020年,在村民自筹基础上,设立全国首单基层互助慈善信托,为村民开展身边慈善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2021年,指导设立了“中信信托·2021芳梅教育慈善信托”,成为全国当年新增的唯一亿元级慈善信托,旨在通过保值增值实现期限永续,以奖励优秀教师、提升教育水平。2022年,依据民法典规定,完成全国首单未成年人慈善信托试点。这些创新和突破彰显了首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果,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慈善工作创制提供了实践支持。
注重管理服务并重,提升慈善信托发展质效。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管理服务模式,优化慈善信托发展环境,不断吸引其他省市相关人士在京设立慈善信托。建立专家评审机制,组建慈善、法律、税收、金融等领域的专家队伍对备案事项进行事前评审,提供一揽子综合配套服务,全方位保障慈善信托各方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年度报告机制,定期发布《北京市慈善信托年度分析报告》,既为委托人等参与主体提供专业分析指导,也促进了社会公众、监察人、受益人更好地发挥监督评价作用,保障了慈善信托的高效透明。建立标准化评估机制,从规范运作、慈善绩效、资产管理、社会评价四方面对每一单慈善信托开展综合评估,提升受托人履职能力和慈善信托运作整体成效。
注重作用发挥,促进慈善信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注重引导相关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设立、运营慈善信托。目前,全市慈善信托的服务内容覆盖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环境保护、“一带一路”建设等众多领域,均在约定事项上取得预期效果。其中,“2021信达大爱(乡村振兴)1号慈善信托”通过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开展多维度帮扶,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新范例;“2020中化集团圆梦行动慈善信托”持续资助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得到受授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称赞;“2020京慈疫情防控慈善信托”成为慈善工作参与疫情防控的“轻骑兵”,为街道(乡镇)、福利机构、医务工作者等提供特殊援助;“2018丝绸之路1号慈善信托”专注于支持“一带一路”领域政策研究项目,努力为沿线国家架起民心相通的“慈善之桥”。
浙江
擦亮“善行浙江”金名片
浙江省民政厅 严黎霞 叶熹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重要论述为指引,不断扩大慈善事业的群众基础,积极推动慈善组织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组织化、多元化、智慧化、规范化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364家,位居全国第二;慈善信托200单,合同金额规模达到11.96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持续深化改革,释放慈善组织活力。2014年,浙江省按照“放管服”改革精神,下发《浙江省民政厅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探索以部分委托方式向各市、县(市、区)民政局下放由内地居民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会登记管理权限,取消全省性基金会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审批。目前全省有基金会938个,较2012年翻了两番,在助教助学、扶贫济困、帮老助残、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浙江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对慈善组织政务办事事项进行优化、简化,探索开展“慈善组织认定一件事联办”“基金会设立一件事联办”等方便慈善组织的创新举措,促进慈善组织加快发展。2021年是浙江数字化改革元年,慈善领域改革迈向新征程。浙江迭代打造“浙里有善”“浙里捐赠”“志愿浙江”等一批数字平台,全面整合慈善资源,系统重塑慈善业务流程,畅通民政部门与财政、税务、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的信息共享,为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加强政策创制,打造最优发展环境。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地方性慈善法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促进和规范慈善组织发展,强化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行业自律和事中事后监管,为慈善组织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2020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推动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工作,加快培育发展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基本形成覆盖公益慈善各个领域、布局合理的现代慈善组织发展格局。2021年,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使命,浙江省委高站位谋划,出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作出全面打造“善行浙江”的战略部署,慈善组织发展进入快车道。成立由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等11个部门组成的第三次分配工作专班,全力推进第三次分配工作,研究起草《关于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的若干意见》,高起点推进慈善组织发展,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搭建平台载体,夯实慈善基层基础。2017年,按照强强联合的原则,成功改革重组了省慈善总会和省慈善联合会,成立了“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进一步优化慈善资源配置。慈善会系统组织开展“千万工程”,全省在1000余个乡镇(街道)和10000余个村(社区)建立了慈善工作站点。倡导成立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促进基金会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健全行业运作规范,加强对行业的服务,有力提升了基金会行业专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积极探索区域慈善发展新模式,在全省建立101家以培育慈善组织、孵化慈善项目、对接慈善资源、弘扬慈善文化、培养慈善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慈善基地,实现市、县全覆盖。2017年,浙江省民政厅联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浙江省分公司下发《关于在全省推进“邮善邮乐”网上慈善超市建设的通知》,积极推进慈善超市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全面推行“线上慈善超市+线下邮政服务点”模式,搭建困难群体和慈善人士双向互通、精准便捷的网络慈善平台。
湖北
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 打造“五社联动”服务品牌
湖北省民政厅 姚韦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以“五社联动”统抓全省社会工作事业创新发展,不断深化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五社联动”机制,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强化人才支撑,增强“五社联动”驱动力。一是完善政策制度。2014年起,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民政领域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二是壮大人才队伍。通过示范培训、考试辅导、转换提升等方式,大力培养社工人才。截至目前,全省社工人才达5.5万人,其中高级社工师17人。全省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工机构达635家,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三是组建人才专家库。依托行业组织,建立省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家库,培养社会工作培训、督导和评估人才,注重发挥社工人才的专业赋能作用,60余名专家作为项目督导,深入一线助推“五社联动”机制落实落地。
构建服务体系,筑牢“五社联动”新平台。一是加强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指导各地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功能、有制度、有活动”的标准,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862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68%,2023年底可实现全覆盖。二是构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以12个“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县为牵引,积极构建“县(市、区)—街(乡)—重点社(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支持县级民政部门统筹资源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或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三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印发《“五社联动·爱满荆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示范文本》《“五社联动”服务项目工作指引》,提升社工项目实施规范化水平。组织引导社工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广泛开展心理疏导社会工作服务。推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作服务,链接、整合“五社”资源和力量,开展“五社联动”办实事活动,解决了一批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推动融合共治,缔造“五社联动”共同体。一是实施“五社联动”项目。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链接慈善组织资金8300万元,前期围绕疫后社区重振,在武汉市87个社区、其他市州123个乡镇(街道)实施“五社联动”项目,受益人群达156.8万人次。后期围绕基层治理现代化,在全省102个乡镇(街道)实施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五社联动”项目,创建社区公益基金,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二是增加“五社联动”应用场景。印发《湖北省城乡社区“五社联动”工作指引》《关于创新“五社联动”机制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意见》,明确民政领域“五社联动”工作要求。联合省文明办共同推进“五社联动”机制建设,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质增效。联合团省委共同推进青少年事务领域建立“五社联动”机制,提升服务青少年的专业化水平。探索医务、司法、教育等专业领域“五社联动”新路径。三是挖掘“五社联动”服务典型。举行全国“五社联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讨会,湖北“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获得广泛关注与肯定。召开社会工作创新发展座谈会,凝聚高校、实务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五社联动”深入发展。征集“五社联动”典型案例,开展“五社联动”社工项目及实施机构规范化创建活动,同步推进“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省级地方标准研制。
广东
守正创新 笃行致远 志愿服务实现新跨越
广东省民政厅 李卫湘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持续健全制度体系,积极强化阵地建设,全力壮大服务队伍,志愿服务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逐步向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注册志愿者超过1400万人,已标识志愿服务组织1894家,志愿服务队伍超过11万支,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7亿小时。
志愿服务政策形成体系。省民政厅于2018年牵头组织《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修订工作,省人大常委会于2020年11月27日正式修订通过,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联合团省委、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文明办等单位印发《关于实施广东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加快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出台87条激励措施。制定《广东省志愿服务协议(示范文本)》,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等各方权益。印发《关于加强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管理的通知》,规范省内各级各类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管理。目前,初步形成以志愿服务法规为核心、志愿服务专项政策为补充的制度体系。
志愿服务组织形成规模。通过公益创投、政府补贴、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提供支持,大力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类组织(团体),依托社会组织法人库做好志愿服务组织身份标识工作。联合团省委、省文明办、省残联、省志愿者联合会连续8年实施“益苗计划”——广东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面向社区、农村、高校、行业等领域评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提供经费支持,建立“资金扶持、信用背书、能力建设、资源链接、宣传推广”于一体的志愿服务组织培育模式,累计投入3310万元专项资金,遴选和扶持1700多个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发挥民政职能作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化,实现志愿服务组织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
志愿服务阵地形成网络。省民政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民政领域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部署推进民政领域志愿服务工作,推动成立民政领域志愿服务组织500多个,组建民政领域志愿服务队伍1万多支,每年服务民政对象1000多万人次。在各类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建设志愿服务站点22415个,打造一批示范性志愿服务站点。印发《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一、二、三版,引导广大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会同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部门在全国率先印发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指引文件,有效壮大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或备案的退役军人志愿组织(团体)622个。密切配合支持省禁毒办在全省加强禁毒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禁毒社会帮扶服务,全省注册禁毒志愿者253万人。
志愿服务风气形成常态。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志愿者积极协助开展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物资配送、入户排查、门岗查验、情绪疏导、关爱特殊群体等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全省1.5万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团体)、182万防疫志愿者服务群众超过4500万人次。在兜底民生保障中,全省乡镇(街道)广泛组建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团队),以“五社联动”的方式凝聚工作合力,鼓励支持志愿服务组织(队伍)、志愿者在兜底民生保障领域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1亿小时。在乡村振兴中,以广东扶贫济困日为平台,发动社区志愿者,培育孵化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推动各种资源要素进入乡村,与乡村自身优势资源深度融合,共吸引1000多家社会组织、近万家企业、100多万名志愿者、2000多万名爱心人士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美好新农村。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下一篇:人民日报: 为居民打造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