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集

纪念文集

中国社会报:“黄冈速度”背后的志愿之光

2020-03-17     人阅读

本报记者 闫 薇

疫情暴发,湖北省黄冈市成为仅次于武汉的疫情重灾区。1月24日晚,黄冈市委、市政府决定紧急启用黄冈市中心医院的新院区——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将其改造成黄冈版“小汤山医院”。3天时间将这处还未完工的场所整修到具备收治条件和救治能力的医院,谈何容易!“当时我们觉得两三天时间把它抢建起来是不可能的。”黄冈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毛伟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这样说,但这项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如期完工。“黄冈速度”让人讶异,这其中,千余名志愿者功不可没。

34岁的张飞是这千余名志愿者中的一员。1月26日,张飞带着要捐赠的应急电源设备赶往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25日我看到在招募志愿者,但村子封了出不来,我就在朋友圈转发消息并联系了在市区的朋友,他们二话不说就赶过去了。第二天好不容易办了通行证,一路波折才过去。”张飞说,当时现场一派繁忙,他们的任务是卸装病床。载着1000张病床的几十辆大货车陆续到达,志愿者要将每个重达300斤的大家伙从高高的车上卸下、拆箱、安装并摆放到病房里。

 “没有机械,只能徒手卸货,有的连手套也没有。十来个人爬上车,一点点挪动大木箱往下推,下边几个人托住,用接力的方式一个个传下来。很多人的手磨破了,而且那天下着雨,特别冷,衣服里边是汗水,外边是雨水,都湿透了。医院还没通电,大家打着手电一直干,忙碌了通宵。”张飞说。

志愿者们自动分工,有的拆箱,有的传递轮子和配件,有的负责安装,流水线式作业提高了效率。安装病床是个技术活,有组装衣柜经验的志愿者按照说明书摸索着装好,再教给其他志愿者,大家用自带的工具热火朝天地干上了。两天时间,1000张病床安装完毕,整齐地放入了800多个病房内。志愿者没有片刻停歇,床头柜、垃圾桶、氧气瓶、呼吸机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过来,他们又一趟趟送上去摆放好。最后,还来了个大扫除!

1月28日23:00,首批患者被转运至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这座空荡荡的建筑用3天变身成了黄冈的战“疫”大本营。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由衷地夸赞:“志愿者是好样的!”

张飞和其他志愿者随即转战黄冈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医疗总仓库,任务是“将运来的物资卸车入库,把各医院领用物资出库装车”。 一装一卸间,拼的是速度。“各医院医疗防护物资告急,我们快一分钟医护人员就少一分风险。”张飞说,志愿者们随时待命,深夜卸货是常事,累到筋疲力尽更是家常便饭,“消毒液一桶50斤,最多一次我们十几个人卸了60吨消毒液,肩膀疼了好几天。消毒液包装破损漏液还会腐蚀衣服,我自己就被烧坏了几条裤子。我们都开玩笑说这辈子怕了消毒液了。”

采访中,“团结、感动、责任、使命”这几个词张飞数次提及。灾难面前黄冈人的团结精神让张飞很震撼,“志愿者无处不在,互帮互助,我们在抢建医院、搬送物资,就有饭店给免费送饭和热可乐、姜汤,农庄则捐出蔬菜水果给饭店做饭用。志愿者中有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有父子、有母女,开奔驰、宝马的老板在这里也是弯下腰扛重物。”志愿者的无私付出、迎难而上也时时打动他,“抢建第二个‘黄冈小汤山’——黄冈新妇幼医院时下大雪,打扫卫生用的水刺骨凉,但没人退缩。我们服务40多天,早出晚归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人喊苦。”受伙伴信任,被推举为有150多人的志愿者群的群主,更是激发了张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对接指挥部和政府部门,协调团队完成一项又一项任务,同时为大家争取物资做好自身防护。

黄冈疫情形势好转,张飞和志愿者伙伴真心高兴,但他们知道现在还没到放松的时候,要继续值班坚守,张飞说:“疫情不结束,我们不退步,而且我们也说好了,这个群不解散,疫情结束后继续做志愿者,为脱贫攻坚、扶贫济困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