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 人阅读
本报记者 周冉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为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建言献策。
推进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志愿服务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5日,全国已登记2.3亿名实名志愿者、135万支志愿服务队伍、1065万个志愿服务项目、53亿小时服务时间以及8026万人记录了志愿服务时长,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
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致公党中央在相关提案中指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及企业捐赠,这导致出现来源单一、专业培训不到位、志愿服务规范化程度不高、法治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致公党中央的有关提案由此建议,加快推进我国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志愿服务“钱从哪来”?致公党中央调研发现,目前志愿服务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及企业捐赠,资金来源单一。对此,致公党中央提出,要通过财税制度和其他激励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和为志愿服务捐赠的积极性,扩充资金筹措途径和渠道,最终形成以政府拨款、市场捐赠、社会捐助为重点的多元化经费筹集模式和资金支持网络。
培养全民志愿服务意识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当志愿者。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个良好的风向标,成为大家参与社会服务的载体。”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何寄华认为,志愿服务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更好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形式。
为了促进志愿服务良性发展,何寄华建议,志愿服务要有标准、规程、流程、装备、方法等一系列配套,尤其是某些特殊领域、专业领域的志愿服务更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要规范化记录志愿者的服务,像银行账户一样系统记录志愿服务内容、时长,激发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
何寄华还建议,培养全民志愿服务意识,倡导全民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全国人大代表、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制造部助理工程师郭会琴对此也深有体会。
“在深圳市工作9年,我感受到深圳就是一座志愿者之城。”郭会琴说,深圳市有数量庞大的志愿服务队伍,做志愿者已经成为很多深圳人的生活方式,随处可见的“红马甲”是这座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郭会琴建议,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的平台载体,使志愿服务更富有吸引力,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聂竹青建议,进一步完善志愿者褒奖体系,探索建立志愿者城市礼遇体系,让奉献、友爱、互助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弘扬,让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升华,焕发出更加强大的能量。
志愿服务管理要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志愿者专业技能的提升,志愿服务的细分领域也越来越丰富。
“应急志愿者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治理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今年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带来了关于完善我国应急志愿服务体系的提案。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统筹社会、企业及个人捐助,指导慈善组织、公益组织建立志愿者保护专项基金,根据不同类型应急志愿者特殊风险保障要求,设立定向志愿者保护基金或专门账户;完善志愿服务保险机制,通过商业保险等市场机制,并依托政策补贴、政府购买、政府兜底等,分担、转移和降低志愿者在应急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特殊风险与损失,保障应急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提交了关于完善养老互助志愿服务政策的建议。他建议,要想充分发挥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模式的作用,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法规政策建设,给予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项目制度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志愿服务项目的分类管理、高效服务、有效评价和服务时间积分通存通兑奠定基础;结合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赋予服务时间积分以权益,明确规定兑换标准。
来源: 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