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8 人阅读
9月4日上午9时,武汉市硚口区六角亭街自治社区顺道街30号小院里,一派忙碌景象,来自社区自治物业服务队的居民志愿者和下沉党员一起,自发打扫楼道、整理绿化。
这一幕,是六角亭街疫后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缩影。依托去年底举办的街道首届公益创投大赛,六角亭街在全街9个社区引导孵化了95个“小微”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小项目,解决居民“小”诉求,成为推进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9月初,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进多个社区,深入了解这些“小微”社会组织的“活血化瘀”功能。
下沉党员和居民志愿者在顺道街30号义务清扫楼道。记者史强 摄
专接“小”项目
周期短投入少
女儿定居在外地,老伴不久前去世,学堂社区高龄独居老人蒋老先生一度难以面对现实,不能适应独居生活。
社区康乃馨关爱老年人服务队了解情况后,安排志愿者上门看望,给老人讲防疫小知识、测量体温、进行心理抚慰。如今,蒋老先生已走出困境,“还好有志愿者经常来看我。”
“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典型的‘小微’项目,投入少、周期短。”该服务队督导员沈静说。
学堂社区有30多位高龄独居老人需要上门照顾,在街道和专业社工的引导下,社区居民发起成立了这支服务队,并从街道首届公益创投大赛中脱颖而出,拿到6000元启动资金。服务队承接的首个项目就是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关爱服务,项目周期半年左右。
“大赛胜出的8个项目都是这种‘小微’项目。”六角亭街街道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负责人舒锦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全街95家“小微”社会组织都参赛了,8个胜出项目目前正在逐步推进实施中。街道为它们投入的启动资金在2500元—20000元,规定项目完成时间是4个月到半年。“走的是‘小而精’的路子。”
专攻“小”问题
化解“小”矛盾
顺道街30号居民李红珍正在清扫楼道。记者史强 摄
这些由社区居民组建的“小微”社会组织承担的使命很简单:为各自社区的居民解决“小”问题,化解“小”矛盾。
顺道街30号是自治社区的一个老小区,千余住户中租户占30%,小区长期没有物业。
“我们发动居民开展自治试点,效果明显。”自治社区书记刘青说。去年底,社区和专业社工组织引导小区居民成立了自治物业服务队,以小区党员为骨干,发动4个门栋的居民报名,实现业主“微自治”。
72岁的居民李红珍就是代表之一,她每隔几天就会主动打扫楼道,平时发现垃圾就随手捡起。“我住3楼,每次都是从4楼开始扫到一楼,5到8楼有其他邻居扫。”如今,每个门栋每天都有人主动清扫楼道、清理杂物,老楼栋面貌焕然一新。
“小区居民发生了矛盾,也可以借助服务队的力量进行调解处理,社区和谐程度进一步提高。”刘青说。
这种“小微”社会组织让特殊群体也得到了关爱。
宝善社区居民张勤(左)用手语在和聋哑人患者交流病情。记者史强 摄
宝善社区居民张勤是医生,长期坚持为聋哑人提供手语导医服务。2018年,他在社区成立了服务站,随后成立了张勤手语服务志愿服务队,该项目也是此次创投大赛胜出项目之一。
聋哑人志愿者李奇(右)在医院为聋哑人患者提供导医服务。记者史强摄
57岁的李奇和妻子都是聋哑人,以前与外界交流不多。张勤对夫妻俩持续提供帮助。深受感动的李奇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从被服务对象变成志愿者,得到居民好评。
“我们明确要求一个社区只能有一个项目,从小处着手,为居民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提高服务的精准度。”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居民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街道引导孵化“内生型”社会组织
没有直接引入成熟社会组织,六角亭街立足自身实际,采用街道备案方法,孵化各类“小微”社会组织,推进社区基层治理创新。
“居民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六角亭街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一些个性化需求的发现、解决由居民自己来完成,既精准又节省成本。
街道专门成立了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专门出台文件,指导、帮扶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社区在街道和专业社工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广泛发动居民,孵化、培养了一批“内生型”、“小而美”的社会组织,目前“小微”社会组织数量已经增加到136个,覆盖社区治理方方面面。
六角亭街负责人表示,街道充分利用这些渠道,让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有效提高治理的精准度和效果。(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史强 通讯员詹鸥 胡莎王灵燕)
来源:武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