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1 人阅读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上下总动员,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终于迎来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这个过程中,除了几万名医护人员逆行到湖北支援当地医疗机构,还有一些基金会、企业、个人等纷纷献出爱心,捐款捐物。
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全国企业、机构、个人捐款总额已突破250亿元,7000多万党员干部捐赠也超过74亿元。 这其中,绝大多数(90%以上)捐赠资金汇到红十字会或其他公益基金会账户,还有直接购买相应物资送往疫情重灾区。当然,也有一些慈善机构做了更长远,更有影响力的资助打算,比如比尔·盖茨基金会承诺出资1亿美元,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和疫苗研发,马云基金会也出资1亿元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
公益慈善资助,通常可以分应急性和持久性。应急性的捐赠资助,比较普遍和大众化,因为每年都有灾难发生,不管是洪水、飓风、海啸、地震,还是疫情、战争等,全球至少几十万家公益慈善机构和基金都在第一时间出钱出物出力,但持久性的捐赠,往往需要有专业眼光,耐心和影响力的长远考虑。它不会因为灾难结束或救济完成而终止、当疫情结束,恢复正常时,慈善公益怎么做?怎么避免类似的疫情不再发生,或把疫情影响降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当今世界,资助医疗健康事业成为多数主流公益慈善组织的选择。因为健康产业永远是朝阳产业,医疗服务和医药市场非常大,且每年都在增长。医疗创新始终需要解决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医疗救助和疾病预防仍需要普惠全球欠发达地区。
世界前五家公益慈善基金旗下管理的资产至少有1880多亿美元。除了宜家家居基金会所设立的基金支持领域是与建筑和装修创新有关,其他四家(诺和诺德基金会、比尔·盖茨基金会、维尔康信托基金会、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基金会)主要集中在医疗健康领域。此外,老牌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也一直重点关注支持医疗健康领域,它资助创办的洛克菲勒大学和协和医院就是典型的案例。
其他公益慈善基金每年也会拿出许多经费支持医学基础研究,很多都是针对临床上未满足的刚需,至少还有 5000~6000种疾病人类还不知道如何诊断,更谈不上如何治疗。肿瘤、糖尿病、老年痴呆、慢阻肺、新型冠状病毒、超级细菌感染、罕见病等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投入,才有可能找到诊疗方法。光靠政府的研究经费,远远不够。况且这几年世界各国的研发经费比例在逐渐减少。公益慈善捐赠是很重要的补充。每年基金会拿出5%的管控资产,那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为例,如何研制快速灵敏的检测试剂盒、安全可靠的疫苗、大众用得起的有效药物和器械,如何建立一套流行病学的统计播报预警系统等,都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创新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球用于医疗健康事业的公益慈善捐赠就有几十亿美元。加上每年顶级富豪捐赠医疗事业,科研和教育的基金,估计会有上百亿美元。他们通过创办研究院、设立奖励基金、提供补充研究经费、培养医护和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早期创新项目和成果转化等形式进行捐赠。
目前,国外的公益慈善捐赠已经非常成熟,参与者众多,对于大型公益慈善基金已经逐渐从传统方式的慈善捐赠,发展过度到通过更专业、更主动、更注重长期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的方式去做公益,解决社会问题。对于中小型慈善公益基金,它们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和特色做募资和执行,彼此之间能非常好的互补,也是对政府之外NGO服务的很好补充。
一些大型基金会已有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不仅资金实力雄厚,而且团队经验丰富,基金管理有序,所以每年基金会既可以增值保值,又可以让慈善捐赠和资助水涨船高。象美国HHMI基金会,掌控200多亿美元的资产,每年拿出8,9亿美元支持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研究。几十年来已先后资助了近百亿美元。
这些基金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支持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研发。一种是无偿资助或Grant资助形式,比如在基础研究领域,为大学、研究机构、医学中心提供经费,或对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救助以及培养人才、公共卫生及科普宣传。他们注重的是社会回报,而不是经济回报。另一种形式是长期支持,进行有偿的资金支持,但不是单一资本逐利的商业盈利行为,而是把任何有回报的项目资助再循环利用,继续支持新的创新研究项目。后一种公益慈善资助,更有前瞻性,像比尔·盖茨基金会的公益创投和CF基金会资助开发CF疾病的新药就是属于这种专业性公益投资,效果也相当不错。
当然,国外也有慈善捐赠的传统和财富传承方面的文化,他们也有人才的配套,以及经验和案例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有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
尽管中国在公益慈善捐赠方面,还相对年轻,规模还不大,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高净值人群的扩展,资本向善的概念和风尚会越来越流行。 受国际上公益慈善和家族基金的实践和成功案例影响,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企业机构、家庭和个人,愿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很多慈善基金会和家族基金都纷纷成立,人才队伍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有的基金会在操作和实践方面注重与国外接轨,并形成中国特色。
与国外相比,国内做慈善公益的方式还不够多样化。如何把公益慈善捐赠与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以及基金会资产的稳健投资理财,增值保值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基金会有更多财力,更稳健的资金后盾方面与国外有差距。另外,在公益捐赠基金的有效增值保值管理方面,还需要研究和探索。同时,我们还要推动慈善捐赠、税务优惠、合理配置方面的立法,加强审计和社会监督,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和观念培养。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在慈善公益方面逐步开放和立法完善,会有更多的资金、人员和机构,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也只有更多人参与捐赠、参与服务,并按照商业或经济的逻辑和规律运行,才能让我们在公益慈善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期待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能更稳健的发展,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让人尽其才,物有所用,资本向善,共创美好的未来。(作者王进系曼哈顿资本总裁)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