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8 人阅读
作为2020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系列发布成果之一,7月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社科院人口所”)联合发布的《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度和重度失能老人在护理保障方面面临较大的缺口,应加强基本保险或商业保险的作用,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来减轻个人负担,满足老年人对专业护理服务的潜在需求。
《报告》以23个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城市为调查框架,居住于当地主城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30-59岁成年人两个人群为调查对象,系统分析了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失能老人“护理服务群像”、成年人对失能风险的认知偏差及护理规划意愿等问题。
具体来看,《报告》显示,调查地区有4.8%老年人处于日常活动能力(即ADL)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状态,总失能率为11.8%。基本自理能力的衰弱也伴随着独立生活能力(即IADL)的退化。依赖程度最严重——ADL和IADL均重度依赖的老年人占比达25.4%,即有四分之一的老人需要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与此同时,不同失能状态的老年人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护理服务需求。对于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子女、亲属等非专业人员是主要的服务供给者,但服务中心随失能程度的加重逐渐朝专业机构转移。对重度失能老人来说,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的重要性显著加强。
《报告》还指出,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均面临较大的服务缺口和保障缺口。服务供给不足集中在协助服药、压疮护理、心理咨询等医疗护理服务方面,日常生活服务相对过剩。在费用支出方面,个人筹资水平较高,老人的支付意愿也远低于实际支付水平,保险保障尤其是商业保险的作用亟待提高。
此外,《报告》发现66%受访成年人对自身失能风险持过于乐观的态度,低估了未来的护理需要。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认为必须在年轻时就进行护理规划,但更多人认为规划的执行十分困难。护理规划重要性和可行性之间的这一矛盾反映在商业人身保险配置组合上:与失能风险直接相关的长期护理保险在各类商业人身险中的购买率最低。
《报告》还显示,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愿意接受“以房换护理”模式,表明以住房资产为基础的各类金融产品、包括保险产品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作为一种养老保障工具,“以房换护理”模式适应的人群特征非常鲜明。它更适合风险态度保守、自我养老储备不足、偏好社区护理模式的中低收入人群或非本地户口人员,当地住房资产价格高也会激发盘活房产资源的动力。
为此,《报告》建议:一是加强以“重预防、多层次、强保障”为特点的养老体系建设顶层设计;二是抓痛点、补缺口,有针对性地加强护理服务产业建设;三是宣传改变认知、政策鼓励行动,提升成年人养老及护理规划能力;四是找准“以房养老”在养老普惠金融中的定位,扩大发展空间。
保险业协会会长邢炜指出,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护理等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最关心的领域之一。保险业要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有关“打造高质量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的号召,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长期护理保险工作机制,做好经验数据、服务能力、产品供给、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找准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定位,更好地服务于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社科院人口所所长张车伟表示,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全国已有几十个城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巨大挑战,高质量的长期照护体系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和商业保险在长期照护体系中的作用,需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记者 陈婷婷)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