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浙江:引导社会组织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基层善治

2023-02-22     人阅读


1.jpg

2022年,浙江省紧扣“两个先行”建设目标,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连续两年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培优专项行动,加强乡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省域范例。

近年来,浙江省以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为契机,持续深化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实体化建设,通过培育、孵化、扶持、发展服务,引领社会组织释放正能量。目前,全省各级经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7.34万个,纳入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超24万个。各地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通过公益创投、购买服务、职能转移等方式,入驻和孵化社会组织,真正发挥了“枢纽”和“桥梁”作用,在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协同、创新基层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做实顶层设计

做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

坚持党建统领促发展。浙江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从服务大局,全省建成各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千余家,覆盖社会组织2万余个,创建标准化示范点105家。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向社区党组织报到联系制度,形成“党建强、服务强”的社会治理新态势,带动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基层社会治理。如杭州市上城区凯旋街道的凯益荟,通过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健康运行,推动街域社区社会组织优质发展,成为中组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系点。

坚持机制创新助发展。出台《浙江省社区社会组织培优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从制度安排上对乡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有效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各地还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机制建设,推进规范管理。如义乌市稠城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制定《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运作指南》,引导社会组织健全自身架构,把居民评价纳入社会组织信用体系。

坚持实体运营稳发展。浙江早在2012年就开始在全省范围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并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的全覆盖和实体化。为深化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建设,近年来浙江省又在镇街一级推动平台的实体运作和专业运营。各地也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叫得响”“接地气”的实体化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其中街道比例94.4%、乡镇比例90%),成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聚集地”。如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用3000平方米设置了为老为小服务专区等七大功能空间,引入4A级社会组织运营,打响了当地“幸福荟”治理服务品牌。

坚持协同推进

做实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创新

深化多方协同推进机制。浙江大力推动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地围绕建设现代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积极探索多方协同推进机制,促进“五社”资源有效连接。如金华市金东区多湖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商家资源+社工服务”资源互动机制,累计服务超4000余人次,累计募集人力及物力捐赠价值达11万元。

推动数字赋能智慧服务。聚焦群众所需和民生“小幸福”,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和公益服务的线上“资源集散平台”。开发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场景应用,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海宁市硖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通过“三色堇”可视服务系统实现特殊人群的三色化分类管理,通过“云监测”系统实现政府购买项目和公益创投项目全周期管理,依托“公益仓”智慧礼遇式线上慈善超市(已获得新型实用型专利),通过服务时长自主兑换日用品的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礼遇。

加大项目资金保障。浙江各地通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方式,不断拓展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的培育、孵化、扶持、发展等功能。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深入挖掘社区需求,研发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服务项目,以项目化方式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加快探索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强劲后盾。如平湖市当湖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依托友邻中心设立基金项目,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指导开展86个友邻基金项目,金额达270.1万元。

坚持需求导向

做好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品牌

做深做实基层民主协商。浙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支持社会组织发挥源头治理优势,参与基层民主协商。通过助力疫情防控、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群防群治等工作,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如诸暨市枫桥镇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成了群众的“老娘舅”,成功率高达98%,探索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提供特殊群体暖心服务。组织动员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深入了解社区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空巢老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情况和需求,开展公益性、互助性、志愿性民生服务项目,让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感。如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以帮扶农村地区人员就业为目标,2022年提供岗位262人次,成功帮扶求职者121人,成为新时代“民呼我为”社会组织服务的生动注脚。

探索公益慈善助力共同富裕。积极引导广大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慈善,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振兴需求,推动社会组织助力浙江山区海岛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如湖州市德清县阜溪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通过幸福阜溪公益基金会,汇集公益善款成功培育“狮山敬老节”“三桥味道”“新居民节”等系列治理品牌。

案例1:项目惠民 幸福加码

2.jpg

湖州市德清县阜溪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围绕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以项目化服务为抓手,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打造“幸福阜溪”品牌,真正诠释“因为阜溪·所以幸福”。

顶层设计,绘就幸福蓝图。充分发挥各村(社区)及幸福邻里中心的力量,开展精准排摸,实地走访低保、残疾等困难家庭。通过一看、一问、一查,了解真实需求,逐户建立个性化档案,做好群体分类,定制“10+N”幸福账单,确保辖区内特殊群体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不掉队”。

链接资源,畅通幸福路径。链接街道、村(社区)、幸福阜溪公益基金会等资源,每年开展公益创投项目15个,资金达100余万元,开展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成立“有德·共富集”,在辖区各村(社区)进行布点,接受社会物资捐助,畅通社会组织参与民政事业渠道,保障“幸福工程”落地。

项目运作,实现幸福围绕。积极整合学校、村(社区)、志愿团队、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社会力量多维联动,实行项目化运作,保障服务落地。如“心晴花开”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以“一站、一队、一线、一课、一档案、一活动”的“六个一”工作机制,通过“五社联动”服务模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幸福管家”服务项目,街道投入10余万元打造“幸福管家”智慧系统,以一村一团队,一人多服务,一码一服务,实现数字赋能闭环管理,真正实现“幸福管家”管幸福。

品牌打造,促进幸福升级。成功培育“狮山敬老节”“三桥味道”“新居民节”等系列治理品牌,其中“民嘴大讲堂”被评为2022年助力乡村振兴品牌项目,“心晴花开”项目被评为2021年德清县十佳“微改革”优秀案例,项目先后被央视财经频道、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案例2:“枫桥大妈”乐当和事佬

3.jpg

近年来,诸暨市枫桥镇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架起党群互通桥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公益性、群众性优势,让群众当好基层治理主角,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为提升镇域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贡献了枫桥智慧和枫桥力量。

枫桥镇栎桥村村民朱阿姨从外省嫁到栎桥村,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独自带两个孩子,与公婆相处也不愉快,万般无奈想离婚,于是找到“枫桥大妈”工作室,寻求帮助。“枫桥大妈”们了解情况后,及时为朱阿姨疏导情绪,又上门做她丈夫、公婆的思想工作。最后这场婚姻危机得到及时化解。当得知栎桥村组织婚姻家庭辅导员培训时,朱阿姨第一时间报名,因为她也想当一名“枫桥大妈”志愿者,帮助那些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女性。

从求助者变成助人者,在朱阿姨身上可以深深感受到,种下“互助”的种子,就能结出“大爱”的花朵。“枫桥大妈”作为枫桥社会组织中一支长期活跃的队伍,她们坚持扎根于基层、行走于田间,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走好枫桥特色的兴村共富赶考路而发光发热。

如今,在枫桥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培育引导下,全镇共有348家社会组织,其中镇级59家,村级289家。他们广泛参与到文明志愿、矛盾化解、应急救援等工作中,还涌现出“红枫义警”“矛盾调解联合会”等基层治理品牌队伍。这一支支有活力、有热心、有爱心的队伍,正活跃在人居环境改善、疫情防控服务、群众矛盾化解中。

案例3:“三注重”开启为老服务新模式

4.jpg

2023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台州市三门县海游街道石羊社区的社工小梅就被社区内7名阿姨围住。这些阿姨们因为春节期间休息了太长时间,希望能尽快为“爱心面包”项目出份力。小梅不仅是石羊社区的持证社工,同时也是三门县海游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重点培育的三门县小火柴志愿服务队的机构法人。“‘爱心面包’项目,就是将蛋糕店当天未售完,第二天仍未过保质期的面包送给社区老人及其他有需要的人,我觉得这个项目真的很有意义,既做了公益又减少浪费,一举两得。”小梅说。

近年来,三门县海游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作为街道级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枢纽型平台,在当前社区老龄化严重、养老问题突出的形势下,积极探索社区化养老模式,联合三门县海游街道社工站、亲民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居家养老中心等,搭建和培育社区为老服务型组织——“为老服务专委会”,为老年群体打造一个“增长知识、互帮互助、促进健康、交友联谊”的颐养平台。

注重共建共享。为更好地满足辖区内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帮助老年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海游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海游街道社工站,充分撬动政府及社会资源。近年来,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积极协助民政部门推进辖区老年食堂建设,并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助老服务及适老化改造。截至目前,海游街道范围内已建成养老食堂2个、完成适老化改造32户、开展服务150余场、受益12000多人次。

注重专业服务。为提高社区为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培育本土化助老服务团队,平台积极动员辖区内社会工作从业者参与职业水平考试,通过制订社区社会组织、持证社工实务培训计划等形式,不断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同时,在各类项目开展过程中,做好专业社会工作理念传播,推动社会组织专业化转型。

注重银铃互助。海游街道社工站以辖区内事实无人抚养老人为切入点,联动村(社区)社会工作室,策划并开展“银龄守护”项目,探索“以老助老”服务模式。该项目开展以来,已为辖区老年人家庭提供各类服务1000多次,受到广大老年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打造“海游过大年”“颐耆无忧助共富”等为老服务品牌,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来源:中国社区报


返回首页
扫二维码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