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人阅读
仲福文
2019年4月24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戚学森到湖北省鹤峰县高原小学探访该校免费午餐项目执行情况。
2005-2020,时光的年轮转了15圈。上善若水,大爱无疆。伴随着中国慈善事业奋进的路途,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以下简称福基会)迎来了15岁生日。
15年,福基会坚持稳步前行。累计34亿元公益筹款,承载着无数爱心人士的嘱托与信任。
15年,福基会一直坚守善心。扶危济困、助学兴教、脱贫攻坚、救灾救援,善行 “风向标”始终指向困难群体。
15年,福基会始终彰显力量。以实干精神践行公益使命,以开放胸怀助力行业生态,行动“指南针”一直与时代同步。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颐养幸福计划针对疫情重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群体的紧急需求和困境状况,通过生活及防疫物资援助、护理及医务人员意外保险等形式,支持养老机构正常运营,保障老年人安全健康。
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茁壮成长,福基会坚持“立足民间、携手伙伴”的理念,将你、我和那些迫切需要帮助、身处困境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专业慈善平台。困难群众可求助、社会大众能参与、企业实现社会责任、小微慈善组织共谋发展,涓涓细流的善心小溪正在汇聚成慈善为民的大江大河。
值福基会成立15周年之际,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养老服务司、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等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行业伙伴,以不同形式对福基会工作表示肯定,并期待福基会再接再厉,为社会福利事业作出更大成绩。
一个“心里装着困难群众”的平台
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通过集科普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安全课堂,让孩子们尤其是留守儿童认知烧烫伤的风险与自救互救知识。
曾经,贵州省黔西县沙坝小学的小雨(化名),每天要背上柴米,步行数公里去上学。中午,她和同学一起做一顿夹生米饭配咸菜,就是孩子们简陋的午餐。
10多年前,很多边远山区的学童像小雨一样面临着就餐困难。2011年,福基会免费午餐基金成立。9年间,33万名孩子吃上了热腾腾的免费午餐。
缘起于困境群体的需求,又不仅限于此。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提质升级,从救助困境群众发展为普惠性惠民工程。福基会天然有着“民生为本”的血脉,69支专项基金、20个公益项目从不同角度关注着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919大病救助工程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大病困境群体提供有效的救助;暖心工程搭建专业社区养老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灯塔行动关注机构留守儿童,推动基层儿童福利体系建设;梧桐成长计划致力于通过培育、孵化小微社会组织,为属地困境群体提供关怀服务……
正如福基会理事长戚学森所说:“慈善组织的职责和使命是为人民服务。慈善组织从业者心里要装着困难群众,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尽心尽力,为他们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奔走操劳。”
一座“透明的公益桥梁”
助离散亲人团聚,缘梦基金通过与公安部、民政部等部门深度合作,在打拐寻人帮扶、安全理念宣传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
2016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后的第二天,福基会成为民政部认定的第一批慈善组织,登上了慈善事业依法治理时代的第一班车。
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保障着福基会坚守公益初心,在慈善领域行稳致远。多年来,福基会不断加强内部治理,完善财务规章,规范专项基金管理和考核;通过修订章程、培训员工,加大了党管基金会的力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主动接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及时、透明、公开的信息披露,更是早已成为福基会工作的常态。这也使得福基会多年成为基金会中心网“中基透明指数FTI”发布的满分基金会。
一头连着捐赠方,一头连着受益人,福基会让自己成为一座“透明的公益桥梁”的努力从未止步。
一场“精耕细作”的扶贫战
作为品牌项目,暖心工程受到福基会历届领导的高度重视,旨在满足老年人“不出社区、不离家门、不换环境”就能享受高质量养老生活品质的需求。
运用“互联网+”,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是福基会主要的扶贫方式。目前,福基会70%以上的项目,在全国领域致力于脱贫攻坚。而自2016年起,福基会更是将江西省莲花县、遂川县作为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派15个专项基金和公益项目的30余人组成罗霄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小组,扎根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善心汇聚在两地贫困群众身上。截至2019年年底,福基会累计在重点地区投入扶贫资金1.5亿多元,成为全国性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在这其中,很多专项基金结合自身优势,贴合实地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扶贫帮扶工作。例如,芒果V基金以“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方式,在江西省遂川县策划实施了“狗牯脑茶文化节”,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微孝暖夕基金引导农村留守妇女树立劳动意识,建立起手工绢花等多个“勤手”产业;免费午餐基金更专项开发了“一村一幼”中央厨房模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运作模式。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 刘光和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戚学森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打开了当代中国慈善的新篇章。灾难面前,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入井喷期。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经过3年艰苦探索,在新的历史时刻站到了慈善事业的前列,担负起人道救助、造福大众的历史使命。
任何伟大的事业创业都是艰难的。成立之初,基金会没钱没资源,可谓一穷二白。经过调查研究、集体讨论,提出要立足民政、服务弱势、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向市场要资源,向社会找出路。基金会配合民政部的中心工作,在孤儿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人道救援、社区治理等方面推出了若干个拳头项目。从理事长到普通员工,大家都放下身段,走出去推广,请进来交流,硬是把牌子叫响了,把声誉竖起来了。当年募集善款额就超过了800万元,踢出了第一脚,打了个开门红。
2010—2019年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黄金1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善事业在党的领导、法律环境、政策指导、行业规范、民众参与、内部治理等方面进入快车道。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基金会也从创业期、快速发展期进入了规范发展期。一是党的建设明显增强。基金会从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党支部,党员占员工总数的30%,坚强的战斗堡垒成为干部职工的主心骨。党的十九大以后,基金会又进一步把坚持党的领导写入章程,党支部升帐问事,参与重大决策;党员亮明身份,发挥表率作用。干部职工“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化为自觉行动。二是稳中求进,项目质量明显提升。随着慈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慈善成为生活的要素,特别是网络捐赠的兴起,慈善变得便捷化、可视化。10年间,基金会培养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善款募集总额从年募集量不足1亿元跨上3亿元,再到近6亿元,年度公益支出也年年攀升,达到5亿元以上;运作透明度进入全国性基金会前10名行列。三是重视思想建设,一支爱民为民的慈善员工队伍茁壮成长。事业发展关键靠人,关键靠与党同心同德、和人民一心一意的员工队伍。基金会党支部十分重视从员工数量、素质结构、能力水平、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建立业余党校和大讲堂,每周安排时间集中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职工头脑,指导实践。目前,基金会职工队伍上下同心,一心扑在脱贫攻坚、织牢兜底为民解困上,成为慈善事业的一支生力军。
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奋努力,永不停歇,在慈善为民的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绩。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