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2 人阅读
本报记者 赵晓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作为社会“细胞”的社区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对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举办的“社会治理与社区基金会:共同体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会议上,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探讨如何有效拓宽社区基金会生存与发展空间,真正发挥其聚集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治理共同体建设。
找准定位才能长远发展
据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何立军介绍,目前,我国社区基金会已经超过200家,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
在何立军看来,得益于公益慈善事业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益慈善氛围日益浓厚,为社区基金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肥沃的土壤。
早在2014年,上海市就开始培育发展社区基金会。“截至目前,上海市已有86家社区基金会,实现了15个区全覆盖。”上海市民政局基金会管理处处长马国平说。
在马国平看来,大力弘扬城市的精神品格,需全面提升城市的软实力。社区基金会要找准自身定位,在帮扶济困、矛盾调解、环境美化、文体活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未来,将在规范化、专业化上下功夫,努力做实、做强,推动社区基金会高质量发展,助力社区治理,让城市更加美好。
按照发起方的不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徐家良将社区基金会分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社区居民主导三种类型。徐家良认为,根植于基层,越来越多的社区基金会在破解基层治理困境、动员社区参与、提升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助力社区治理大有可为
在上海美好临汾社区发展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毛靖燕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临汾社区,只见道路干净整洁,浓厚的树荫下,几位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下棋。刚安装不久的健身器材前,社区居民正在锻炼身体。
在慈善超市,毛靖燕和69岁的志愿者王湖熟络地聊了起来。拿出手机,王湖拉着记者观看一张张小区绿化和志愿者活动的照片。“把小区的屋顶改造成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大家都挺满意的。”王湖说。
毛靖燕告诉记者,这是美好临汾社区发展基金会成立后启动的第一个项目。基金会还与居委会、社会组织一起开启了共建绿益缤纷之自然体验农园项目,既有趣味植物、缤纷香草,更有绿色廊道,吸引了企业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的共同参与。
“基金会针对社区服务短板,拾遗补缺,资助、开发与设计小微项目,促进社区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结,凝心聚力推进社区治理。”毛靖燕说。
会上,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的另一个身份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除了是一名学者外,唐有财还是上海市徐汇凌云社区基金会理事长。
凌云路街道梅陇三村是老旧住宅小区,共有95个楼组,居民加装电梯的呼声较高。经过前期宣传、楼组会议、实地参观,18个楼组签约。但是,在缴费环节陷入僵局。原来,部分居民家庭困难,难以承担电梯安装费用,导致整栋楼无法安装电梯。
今年4月初,梅陇三村居委会统一代表困难居民向凌云社区基金会申请补助。收到申请后,基金会快速落实99025元资助款,加装电梯得以顺利进行。
在此过程中,居民张婉璐看到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走访,主动到居委会要求帮忙,随即参加楼道自治小组,当天就完成8户居民的意见征询工作。“趁年轻多为社区做一点事,也是为未来的自己谋福利。”张婉璐说。
唐有财告诉记者,在社会协同和居民参与方面,社区基金会大有可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事关居民切身利益,各种观点、冲突碰撞,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也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与水平的过程。
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成长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宋言奇认为,通过社区基金会推进社区治理,要根据社区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创新。以苏州市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为例,社区治理存在诸多难点。结合社区特点合理利用地下层空间,开发公益集市,联动商家、志愿者的力量,凝聚社区治理合力。
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认为,社区基金会应凸显多方面的平台作用,一是捐赠服务平台,提供专业、便捷、高效的创新服务;二是项目资助平台,提供较为灵活的资金,回应社区居民各种各样的需求;三是培育支持平台,整合多方资源,陪伴本土社会组织、公益团体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魏娜研究社区治理多年,也是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在魏娜看来,社区基金会的长久发展,既需要相关政策法规、落实扶持措施,也需要社区基金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完善自身功能,使社区基金会真正成为社区居民需求的“回应者”、社区活力的“撬动者”、社区治理的“推动者”。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