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 人阅读
本报记者 周冉冉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社工人物……刘启芳10年公益收获了荣誉,坚定了从事公益事业、发展公益组织的信念。“未来,我想把基金会打造成更令人期待、更值得信赖的公益组织。”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会长刘启芳总结多年经验,为助力公益组织发展、推动公益事业进步建言献策。
白山黑水见证10年公益心
刘启芳的公益之路起源于一次出差见闻。“2013年,我去吉林出差,看到当地儿童因为贫困没钱治病,就此萌生了做公益的想法。”为此,刘启芳参与了“吉心工程”公益扶贫项目,为贫困心脏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从那时起,北京姑娘刘启芳就开始带着年幼的女儿扎根吉林做公益,一做就是10年,和这片黑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吉林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对那里充满了感情。”
今年两会,刘启芳带来了以乡村振兴、兴边富民助力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把来自白山黑水的基层声音带到国家议事平台上来。
“吉林是农业大省,我长期与农民打交道,深知农民种粮不易。”刘启芳说,“吉林有很多优质农产品,希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能打造好区域性品牌,让好的农产品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吸引更多人回村发展。”从医疗救治到教育帮扶、品牌帮扶,刘启芳和她的团队不断拓展公益活动的内容,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等工作,用实际行动服务当地农民。
搭建更完善可信的公益平台
“最开始我是做志愿者,然后是当社工,现在我是公益组织负责人。”复盘自己的公益之路,刘启芳深有感触,“能为他人做点什么,给他人带来力量,这让我感到很满足。大家合力去做一件好事,更能体会到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有一年冬天,我们在献血站有一个公益项目,献血倡议发出去之后,一位大哥自费坐了7小时车,就为了来支持献血项目。”刘启芳回忆,“那位大哥当时是扶贫对象,在政府帮助下他开始养殖肉牛。一到献血站,大哥就撸着袖子说,‘我的命是国家救的,别人需要血,我就伸胳膊’。”
“公益无处不在,美好的事物是环环相扣的。”这样一件发生在冬夜的小事让刘启芳念念不忘。现在,刘启芳希望更多人加入,搭建更加完善可信的公益平台,“让做公益的人有伴同行不孤单。”
“我希望能将现有的项目型基金会升级为支持型基金会。”刘启芳说,现在基金会培训10个人就只是10个人,但如果基金会能培育帮助10家社会组织,影响力将实现指数级增长。为此她提出,公益组织成员不应只是志愿者、社工,还要成为社会活动家,具备跨界、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如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更好地帮助解决各类社会问题。
社会组织要成为政府的好帮手
“我参与并见证了国内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幸经历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黄金10年。”据刘启芳介绍,这10年,国家对公益慈善领域的资源投入更多了,再加上充满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支持,以及一批优秀公益人的加入,这些都让公益慈善进入了百姓生活、进入了社会治理体系。“社会组织要努力成为政府的好帮手。”
2021年12月3日,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注册成立,一年多来开展了多个项目。刘启芳说,“作为常年奔走在一线的公益人,我深知社会发展的短板在哪里,我们的关注点和发力点就应该在哪里;老百姓的期盼在哪里,我们的队伍就应该出现在哪里;社会治理的方向在哪里,我们的研究和项目就应该做到哪里。”
“为服务国家相关重大发展战略,我们基金会也在做很多尝试和努力。”据刘启芳介绍,围绕乡村振兴,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开展了“精心助农”重点地区农产品助销工作,产品销售到全国21个省市;开展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关爱行动,在15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挑选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围绕兴边富民,在边境村开展老年食堂项目,服务65岁以上留守老人;围绕民族团结工作,在新疆和田开展“大枣公益”项目……“为国尽责、为民尽心,做公益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初心!”
来源: 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