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7 人阅读
本报通讯员 王平凡 蒋梦婷 宋静悦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积极探索以村(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促进多主体协同共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创新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突出党建引领
激发基层治理原动力
书记领着社区队伍跑。高质量完成村(社)换届,选优配强“两委”班子,突出党组织负责人的选配,实现“一肩挑”全覆盖,2020年全县120个村(社区),选举产生757名村(社区)干部。
2021年通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领雁擂台、争先创优大比武、履职大比武、社区治理新秀、社区工作领军人才培养、社区工作拔尖人才遴选等载体,在基层党建、村域善治、居民自治、乡风文明、红色物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力,在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方面提升,2021年累计参与人数1500余人次,切实提升了基层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支部引着社会组织建。开展“三同步五嵌入”工作,对新申请成立的社会组织,同步采集党员信息、同步推动组建党组织、同步指导党建工作写入章程。实行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的年检年报、等级评估、换届改选、购买服务、评先树优“五嵌入”,把党的工作融入管理和发展全过程。成功培育社会组织党支部16个、睦邻党支部(功能型党组织)135个,形成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党建阵地网络。全县社会组织党员总数达660余人,建立党支部41个,单建率达到92.7%,累计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98名。
党员带着居民群众干。海盐县创新建立公职人员进社区担任楼道志愿者机制,全县1.2万名志愿者进楼包户,精准定位13个社区418个小区5636个楼道,通过定期开展联系走访、收集居民意见建议、推动化解矛盾纠纷,架起党群“连心桥”。截至目前,已发动入户10余次,带头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平安巡逻等志愿服务5.8万人次。
打造治理载体
创新基层治理压舱石
建设社区居民会客厅。根据《嘉兴市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的实施意见》与《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和服务规范》,统一建设位置和服务标识,设置前台受理区、办公服务区、休闲等待区、自助服务区等功能区域,推动社区去行政化和去办公化,进一步强化社区与居民互动融合。通过新建客厅标准化建、扩建客厅规范化建、改建客厅精准化建,累计完成24个会客厅建设,投入资金1076.1万元。
运行镇街社会工作站。目前海盐县实现社工站建设全覆盖,各社会工作站集综合服务窗口、参观展示、督导培训、社工服务、公共空间等功能于一体,开展困境儿童、困难家庭、失独家庭、社区矫正人员、信访对象、退役军人、社区居民、社工队伍等领域服务项目。9个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共开展63个子项目,服务对象两万余人次,培训2000余人次,培育社区服务队伍组织9个。2021年运营经费450万元,另外县财政配套补助运营经费180万元。
深化村社睦邻客厅。睦邻客厅是城乡社区支持型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在睦邻党支部的引导下,发挥组织培育、议事协商、微自治、微服务的功能作用。目前,共登记注册120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年均议事1600余件,镇(街道)政协协商解决300余件,培育孵化近2000家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居民志愿者骨干100余人。
同时整合辖区卫生院、理发店、修理店及政府相关单位等资源,累计为辖区居民送去义诊、义剪、义卖等服务千余场次。通过链接公益资源,资助辖区内各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仅武原街道2021年就打造了15个睦邻党建品牌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打造服务精准化
开展公益创投项目。自2015年开始,海盐县已连续6年开展社会公益创投活动,涵盖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残障人士、调解、司法矫正、社区营造等多个领域,累计投入136.7万元资助159个项目,受益52760人次,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服务居民的作用得到显现。
引入专业力量参与。实施“双社双百”矛调行动,发动100名持有社工证或心理咨询证的专业人员建立百名社工库,进矛调中心解民忧;发动100家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建立“盐和”社会组织服务队,进矛调中心送服务,累计接访案件593件,协助案件325件,化解案件509件。
实施“社工+”服务,根据居民个性需求,以项目化形式,为居民提供扶贫帮困、心理安抚、暖巢陪伴、关系融合等专业服务,通过社工、社会组织将社区服务由“普惠式”向“专业化”转变。2021年,社会组织共开展服务活动3500余场次。
探路慈善资源共享。探索建立“1+9”的慈善精准帮扶体系,开展海盐困难群体致富增收计划,建立“1+3+X”的帮扶机制,运用“社工+慈善”公益联动模式,将传统慈善和现代公益相结合,培育特色慈善项目,培育创业致富能手,给更多困难家庭创造持续稳定的“源头活水”。3个实体基地2021年联动2家社会组织,帮扶户数272户,帮扶收益105万元。
办好五件民生事 补齐社区治理短板
车辆停放有序、道路干净整洁、小区绿化有人管护……走进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新兴社区,呈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近年来,新兴社区通过搬迁,实现了780户村民变居民的整村集聚,但社区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矛盾纠纷频发。为此,新兴社区坚持做好“五篇文章”,办好民生实事,加快补齐社区治理短板,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念好“致富经”,跑上共同富裕新赛道。新兴社区始终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要务。盘活土地资源,完成整村土地流转,入驻多个家庭农场,发展效益农业,同时促进居民就地城镇化,收入多元化。建造标准厂房和文化礼堂综合楼,引进五金厂、制衣厂等多家二、三产业,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年增收90多万元。积极参加抱团项目,2021年建设民工公寓房和鼎元创业园,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突破3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抓好“两山论”,擦亮绿色生态新名片。新兴社区通过“整、治、提”三项措施提升社区整体环境。通过党员示范带头、干部分区包干,开展清理乱堆放、拆除乱搭建。针对雨污分离不彻底、河道黑臭河,创建“污水零直排示范社区”,通过截污、清淤、分离厨房污水,使河道水质明显提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社区配有绿色公园、游步道、文化广场、家宴中心、小区亮化等配套设施。
用好“管十条”,开创社区治理新局面。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形成社区治理“管十条”,将毁绿种菜、垃圾分类等纳入居民公约,实现一份公约引领治理方向。如“栅栏”管绿化,在居民门前花坛设置“日”字栅栏,部分让居民种“小葱小蒜”,并签订护绿公约,通过堵疏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毁绿种菜的问题。又如“超市”管垃圾,首创垃圾兑换超市,鼓励居民用可回收垃圾兑换物品,实现了资源可回收。
赋能“数字化”,服务群众再上新台阶。打造“睦邻微客厅”,内设智慧96345、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等27个模块,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社区信息、服务资讯等。截至目前,已推出残疾人探访、专家助诊、专业修理等9项个性化服务项目。发挥多级网格联络体系,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专职网格员通过每日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依托微嘉园建立“家园卡”信息化平台,为每户家庭创设一个家庭积分管理账户,居民通过参与活动获取积分奖励,建立“奉献—回报—激励”的良性循环机制。
撬动“小客厅”,激发居民自治新活力。通过睦邻客厅搭建了百姓议事平台,每月邀请居民以话家常的形式共同商讨社区治理难题,以协商平台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并予以公开。2021年,已召开议事会 120场,参与议事3600人次,协商事项120个。以“两约”规范促立村规。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征集评比工作, 2021年,开展“两约”教育实践活动12 次,发放宣传手册600 份。以文化引领共树家风。打造睦邻客厅精神空间,以居民为主角,建立道德讲堂,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故事会”、基层巡讲、展陈展览等学习宣传活动。
围绕“三微”发力 下好乡村治理“一盘棋”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滕泾村围绕“三微”发力,逐步完善共建管理模式,推动社区服务品质化,着力下好乡村治理“一盘棋”。
培优“微组织”,打造治理平台。滕泾村有一支“自治急先锋”,他们由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组长、老模范组成,每天通过值班巡逻搜集各类信息,并将信息登记在册,先由队伍自行解决,需要议事的再移交村民委员会办理,畅通了问题反映渠道。
社区儿童游乐场和笼式足球场每天晚上热闹非凡,但却没有公共厕所。“自治急先锋”队员发现后及时上报,短短半月余,此地便有了一个移动公共厕所。在滕泾村,类似“自治急先锋”的“微组织”还有很多,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社区培育了志愿服务队、综合网格“指导员”、圆桌会议“参议员”等“微组织”,通过区域统筹管理,不断壮大基层治理“朋友圈”,破解了治理难题,提升了服务水平。
激活“微治理”,完善参与机制。针对搬迁安置小区自治方式多元化的特点,滕泾村总结形成了百姓议事协商机制,确定每月定期在睦邻客厅召开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由村民代表和乡贤负责讨论协调解决日常收集到的问题和村级重大发展事项。
2019年推出线上睦邻微客厅后,村民通过线上报事将问题反馈给村里,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反映的问题召开议事协商会,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同时,滕泾村通过挖掘和推荐,吸纳村里各类能人,建立“能人库”,并根据“能人”特长,组建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小组。
聚焦“微需求”,优化服务项目。滕泾村以解决居民急难愁盼为出发点,聚焦“微需求”,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养老、医疗、就业、救助等30余项与村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开设“微嘉园”平台,“一揽子”解决群众服务诉求,“一条龙”提供精细服务。
2020年的滕泾村创新养老模式,让不愿意去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以入住滕泾老年公寓的方式进行养老。以“微嘉园”为平台,百事服务团为基础,志愿者为支撑,为老人提供服务。此外,爱心企业主动上门提供服务。滕泾村还确立每月25日为“微服务日”,开展义诊、义剪、义修、义补等便民服务。截至目前,滕泾村“微服务”推出残障人士探访、专家助诊、专业修理等9项个性化服务项目。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作为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最早一批新建社区,东海社区针对多村杂居、居民融合度低、管理难等难题,致力于“外引内培”,引进成熟社工机构进驻社区开展社区营造项目,做调研定规划、挖骨干链资源,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截至目前,社区已培育18个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2个率先完成注册登记,涵盖助老助残、关爱儿童、保护环境、民生调查、便民服务等各个类型,年均服务量65场次。如社区指导服务队连续多年参加县、街道公益创投,定期为残障人士举办生日会,带领残障人士出游、观影,鼓励残障人士家庭走出困境,链接社会资源为社区残障人士介绍就业岗位,2021年为15名残障人士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社区在居民融合过程中,实行“固定+点单”模式,满足居民需求,深化“三社联动”,解决特殊需求,实现精准服务;规范运行机制,解决“一阵风”问题,实现长效服务。东海社区通过开展“16·聚善日”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互动平台,用定期集市的形式,将社区服务、社工服务、志愿服务、宣传倡导、家庭互易、公益慈善等集聚,用获得的资金物资帮扶社区困难家庭,从而构建“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过去我们小区卫生没人管,道路破烂,乱搭乱占现象严重。自从小区‘微治理’工作启动后,成立了居民小组,人人参与小区治理,维修了道路,粉刷了外墙,居住环境变好了,住着也舒心了。”这是东海社区居民发自内心的感叹。 从多村杂居的搬迁小区到管理井然有序的新家园,东海社区完成了华丽“蝶变”,形成民事民管的良好局面,幸福也在家门口悄悄“升级”。
描绘村居和谐新画卷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何家村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绘就一幅“邻里文明多互助,村居和谐展宏图”的新画卷。
依托睦邻客厅,探索“党群中心户联户机制”,将党群联户工作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项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多个自治网格、多个微网格,解决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同时结合各项工作要求,将网格内各项工作量化为基础工作、平安建设、文明创建三方面几十项工作细则。围绕阶段性重点工作,将工作细则进行适时调整,乡村振兴、矛盾调处、疫情防控三项重点工作均列入考核中。
以“小城镇环境整治”为契机,积极打好乡村环境整治战,联合各职能部门消除乱停乱放、垃圾堆放等现象,并建立长效化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引导村民参与环境治理。在垃圾分类整治中,何家村以“正确率一百、知晓率一百、推广率一百”的好成绩,荣获“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
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拓宽增收渠道、强化激励保障等举措,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2016的8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216万元,从薄弱村蝶变成富民强村。自2017年开始,何家村实施“转型发展、增产增收”计划,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逐步形成了“蜜梨、藏红花、灵芝、葡萄”四大精品农产品,带动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以“幸福文明”建设为契机,通过开展“身边好人”宣讲、故事会进睦邻客厅,聚集社会正能量,先后涌现出一批“最美”好人、“最美”家庭。何家村从“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四大主题着手,开展民俗、亲子、村晚等系列活动,促进邻里和睦。同时,开设“何家村安全宣传讲堂”,发放各类安全宣传资料3000多份,受教育群众达2800余人次。
“自治+共治”解难题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海兴社区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社区,但仍有15%的随迁老人。这些老人平时休闲时间较多,对社区参与有一定热情,于是“奶奶帮”社区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并不断壮大,从8人发展到79人。
近年来,海兴社区成立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22个,主要集中在便民服务、家庭养育、垃圾分类、老年生活等领域。从巡逻护卫到食品监督、从文明宣教到纠纷调解,各社区社会组织入小区入楼道入家庭,听民意收民情,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微治理、微服务。
除了社区社会组织,海兴社区还探索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为主体、多方协同参与的治理体系,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小区圆桌会等形式,做实做细居民自治。
海逸豪园小区是以高层住宅为主的小区,住宅的原始结构无法让电动车充电,出现了拉电线充电现象。2021年1月,社区召开睦邻圆桌会议,运用“开放空间”方式,邀请小区居民代表、小区业委会、物业就“如何落实小区安装电动车充电桩”展开讨论,经过多次讨论,形成方案,由小区业委会具体实施,实地调研、征求意见、公开招标等过程都有居民代表参与监督。去年5月,顺利完成小区电动车充电桩安装并投入使用。
为解决街区乱停车、商铺乱堆放等问题,社区开展“自治有约、商铺有伴”幸福街区自治项目,组建“商铺自治联盟”,形成“每月一议事、每月一互查、每月一评比、每月一参与”的“41”机制,社区还借助商户自身优势设立“爱心商铺”“红色驿站”等便民服务点,让居民享受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除署名文章外,其他均由本报通讯员宋静悦撰写)
来源:中国社区报